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6分)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
[注]佛肸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的一个邑的地方长官,曾经发动过叛乱。
21.(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阐明了如何察人的方法,请举一个孔子运用该方法察人的例子。
(2)第二则材料中,“党”的意思是 。(2分)
22.结合材料,简析孔子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言与材料三中的行为不一致的原因。(4分)
答
21.(1)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或: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1分)(考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也可以)
(2)类(1分)
22.言行不一体现了孔子内心的矛盾。(1分)一方面,孔子向来主张认清一个人要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还是看他的过错。(1分)召他的人是反叛之徒,孔子虽然自信满满,坚信自己不会受不良环境影响,但他也知加入不仁义之师是不正确的,最终也选择没去。(1分);另一方面,他希望有人任用他,以便借这个平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推行自己的仁爱之道。(1分)
翻译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类型不一。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或孔子说:“人的过错,各不相同。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知道这个人有没有仁德了。”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