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田家
韦应物①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韦应物:唐朝官员、诗人。他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常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自愧。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众卉的欣欣向荣,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B.三、四句总领第五句到第十二句,是对农忙时农民具体劳作情况的描述。
C.“丁壮俱在野”等四句写农忙,突出了劳作任务之重以及劳作时间之长。
D.九、十两句写农人不以饥劳为苦与因时雨而喜,突出了他们的勤劳朴实。
16.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它与前面的诗句有何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B.“三、四句总领第五句到第十二句”说法有误,三、四句只是引出,不是总领。而且“仓禀无宿储,谣役犹未已”并非是对具体的劳作情况的描述,而是对百姓生活现状的刻画。
(16)第一问:诗人对自己没有耕种却从百姓那里获得了禄食感到惭愧,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中还含有对官僚贵族的批评。
第二问:最后两句是抒情,它正是从前面诗句所描写的内容中引发的。前文写的是农夫艰辛劳作却仓禀无粮的生活现状,诗人把他们和食禄者进行了对比,发出了最后的感慨。
【解答】
本诗中,诗的前十句写了农人的劳作场景及农人的辛劳。“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是说农人从惊蛰开始就开始耕种,一年也没有能空闲几天。“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说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这八句写出了农人的辛劳。“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是说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农人是如此容易满足,他们都盼望着丰收,哪怕辛劳也在所不惜。
诗的第十一、十二两句“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内容上则出现了一个转折,农人们是如此的辛劳,但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这就写出了当时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农人们的愿望破灭了。这些勤劳的农人居然连自己的温饱都保证不了。诗人写到此处表达了对统治者残酷压榨的愤慨。
而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诗人由此引出了“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的抒情感叹: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诗人作为当地的刺史,看到农人如此辛劳而生活却如此困苦,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感到非常惭愧,自己的俸禄就是从这些勤劳的农人身上取得的。诗人在这前后语境中展现不同人的境况,使诗歌中的两类阶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农人之惨,也作出了自我的批判。诗人在这两句中并没有泛泛批判当时的统治者,而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统治阶级。
译文:
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赏析: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平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