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太一宫壁二首①
王安石
(其一)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②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③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注】①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此次重游距初游之时已经三十二年。西太一宫: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②陂(bēi):池塘。③持:携带。
1.在第一首前两句中,诗人笔下的夏景色彩浓艳,境界甚美。试举例分析。(5分)
2.两首诗都提到了“白头”“白首”。试分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前两句写“柳叶”“鸣蜩”“荷花”“落日”。“绿暗”“红酣”,明暗相衬,红绿相映;鸣蝉隐绿柳,不见其形,只闻其声,视听结合浑然一体;落日映荷花,如美人醉酒,娇媚动人。柳高荷低,色彩绚丽,境界甚美。
2.慨叹岁月流逝:诗人隔了三十二年重游西太一宫,此时已是白发满头,亲人已不在身边,诗人感慨岁月流逝之快。(3分)抒发对亲人思念:既有对当年与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眷恋,又有对亲人的思念之情。(3分)
参考译文
其一:
柳叶与鸣叫的蝉显出暗绿的颜色,落日的红光映在荷塘上,使那一池红莲更加红艳夺目。望见了池塘中的春水,让已经白头的我回想起了江南。
其二:
三十多年前父亲兄长带我来到这里,牵着我的手,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到东。今天故地重游而头发早已花白,想寻找从前见过的景色不禁令人迷茫。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诗人到京城后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的作品,即所谓题壁诗。景祐三年(1036年)王安石随其父王益来到汴京,曾游西太一宫,当时是十六岁的青年,满怀壮志豪情。次年,其父任江宁府(今江苏南京)通判,他也跟到江宁。王安石十八岁时,王益去世,葬于江宁,亲属也就在江宁安了家。嘉祐六年(1061年),王安石任知制诰,其母吴氏死于任所,他又扶柩回江宁居丧。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奉宋神宗之召入汴京,准备变法,重游西太一宫。此时距初游之时已经三十二年了,王安石也已经四十八岁,快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龄。在这初游与重游的漫长岁月里,父母双亡,家庭变故,国事难为,自己在事业上也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触景生情,感触很深,写下这两首诗。
简析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上。两首诗都蕴含了落叶归根之意,亦兼有韶华易逝的慨叹和日暮乡关的愁绪。第一首诗由眼前的夏日美景联想起江南故乡的风光,抒发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写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第二首诗回忆初游西太一宫的情景,表现了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眷恋之情,以叙述方式通过今昔对比来传达诗意,具有动人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