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过辛稼轩神道》阅读答案与解析-张以宁

2019-12-25 12:39超越网

过辛稼轩神道①
(明)张以宁
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②气萧森。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
岁晚《阴符》③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
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④树林。
【注】①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②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③《阴符》:兵书。④宰:坟墓。
17.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
B. 颔联中英雄泪与臣主心对比,解释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
C. 颈联以兵书被虫蛀、雄剑龙吟来暗指辛弃疾内心的无奈和不甘。
D. 尾联中诗人化用辛词并运用典故,以慨叹英雄已逝,遗憾难消。
18. 下列诗句与“英雄已尽中原泪”所表达的情感,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B.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C.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D.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19. 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17. A   
18. D 
19. 示例:(1)诗人使用秋云、岁晚、夜寒、青山、春暮等意象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2)表现了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却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痛,再加之作者对诗人的惋惜、对统治者的失望,全诗情怀悲壮感人。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本题要求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解答本题时应结合背景注释认真阅读全诗,逐项分析。本题
A项,“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表述错误,依据“太行天党气萧森”及注解②可知:“气萧森”是形容“太行天党”气势森然严肃之态:“长啸秋云白石阴”则是描绘稼轩墓地环境的苍凉的氛围,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的是森然严肃的气氛,说“阴郁”不妥。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考生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抓住诗句中关键词语(意象),逐项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题干中“英雄已尽中原泪”表达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伤感之情;
A项,“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B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的是壮志难酬的苦闷。
C项,“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想为朝廷出力的决心。
D项,“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表达作者在欣赏江山美景时的那份喜悦心情;明显与题干中情感不相符。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告诉围绕“意境苍凉”和“情怀悲壮”两个方面来鉴赏,考生应抓住诗歌对意境构成要素的描述来分析,意象构成体现出“苍凉”;“情怀悲壮”则需从辛弃疾壮志难酬的伤感和作者对诗人辛弃疾所表达的感情两个角度组织答案。诗中选取的主要意象有“秋云”“岁晚”“夜寒”“春暮”“青山”等,营造了苍凉的意境;“英雄已尽中原泪” 表达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伤感之情;明代作者张以宁途径辛弃疾墓地,生发无限感慨,表现了对民族英雄辛弃疾的景仰和对南宋小朝廷昏君佞臣的谴责。全诗沉郁苍凉,情怀悲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