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沁园春·长沙》阅读答案-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019-10-08 20:19超越网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面是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毛泽东的诗词以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时代气息和革命情怀,《沁园春·长沙》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B.这首词中诗画结合,依次展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D.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转入写游泳,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
B.上阕一个“看”字引领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的各种景色。
C.“谁主沉浮”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文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3.本词开篇三句有何作用?“独立寒秋”中的“独”有何意味?


1.D(“由此转入写游泳”应改为“由此回忆起曾一起战斗的战友)
2.D 作者并没有正面直接回答,而是通过象征的手法来表现,让读者自然地产生联想,得到答案。
3、 (1)开篇三句点明时间、地点、特定环境以及主人公形象,以此引起下文。(2)词人在深秋季节,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看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独”塑造了词人卓然独立的形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