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1. 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2.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你是怎样理解“挥鞭”一词的?
答
11. 词中概括描写了壮阔的海景;倾注了词人对人民大众无限关切的思想感情。
12. “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断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题干中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景,二是情。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圈出词中写景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写了什么景,体现什么特点,如上阕“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前两句的观察视角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然后看第二个问题,“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是一个疑问句,句中说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 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里,诗句中包含对人民大众的关切之情。考生结合这些内容进行答题即可。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你是怎样理解‘挥鞭’一词的”,考生要先理解“挥鞭”的本意,然后回归诗歌,结合语境分析其语境意。诗中的“魏武”是指曹操,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当上皇帝追封他为魏武帝;“挥鞭”原指挥鞭策马,既是指人物的动作,也是指曹操骑马出征。“魏武挥鞭”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概括出曹操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让人感觉十分壮丽。“挥鞭”既是人物动作的展示,也是人物历程的概括,考生结合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二
8.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
9.联想与想象是诗歌的两只翅膀。作者由上阕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答:
10.你觉得这首词和作者的《沁园春•雪》在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答
8.概括描写了壮 阔的海景。“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表达了诗人面对了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的景象而产生的(对人生、对命运)的茫然感。
9.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登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主要是由于都是望眼前的大海。
10.从表现的内容看,上阕都描写了壮阔的景象,下阕都评古论今,而重在论今。两词都运用了评古论 今的手法, 但《沁园春•雪》具体描绘实景,而本词是概括描绘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