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此为昆明大观楼下联,上联叙写滇池美景)
注:
汉习楼船:汉武帝修昆明湖、治楼船以习水军。打通通往印度的路。
唐标铁柱:唐中宗时平吐蕃之乱"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为阻止宋徽宗在大渡河畔和大理购买战马,当时的边官编造宋太祖曾在版图上用玉斧"画大渡河为境界"的谣传: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元跨革囊:指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14. 下列对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此联者由滇池的无限美景,很自然地就想起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和制造这些历史事件的核心人物。
B. “滚滚英雄谁在”之句让人联想起《(前)赤壁赋》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句子,顿感英雄立于目前,精神振奋。
C. “珠帘画栋”,“断碣残碑”指的是人类行为留下的痕迹,“暮雨朝云”“苍烟落照”指的是自然事物。
D. “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其中数量短语极言其少,“疏钟”、“渔火”、“秋雁”、“清霜”列举的是滇池边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生活。
15. 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此下联。
答
14. B
15. (1)运用铺排(赋)手法,列数发生在此的著名历史事件,增加了滇池的历史厚重感,让读者感到此地有着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2)“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突出了自然的伟力,暗示人们追逐功名不如投身自然,唤起人们对滇池风光的热爱之情。(3)“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运用蒙特奇(列锦)手法,多意象组合,描绘出一幅疏朗淡雅的美景,暗示出一种美好的生活场景。(4)虚实结合手法,“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属虚写,“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为实写,虚实结合,让作者的情感表露得更为全面,更有意蕴,使读者观此联后,更加热爱滇池这方山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滚滚英雄谁在’之句┄”曲解文意,“谁在”一词表明作者感到历史已去,英雄不再。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分析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技巧,从哪些角度来写,有何效果。本题要求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此下联。细读下联,“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排比铺陈,列举史实,凸显滇池厚重的历史感,讲明滇池人文景观丰富;“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说这些宏伟壮观的景象,费尽了英雄们的移山心力,然而,这一切犹如彩楼帘外萦绕的朝云,不等珠帘卷起,便在萧萧的暮雨中消失了。那些歌功颂德的词句,都随着那断碣残碑。埋没在夕阳和农家的炊烟里。这里运用对比和衬托,说明赫赫武功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自然是永恒的,意在提示人们功名利禄不过是身外之物,不如投身自然,尽情欣赏滇池美景,表现对滇池的由衷热爱之情; “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意象叠加,涵义隽永,描绘了美景,展现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场景;“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想象历史画面,“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展示现实生活场景,虚实结合,富有意蕴,传情周到,激发对滇池自然美景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