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食贫,指生活贫困。这句是说,自从的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
B. 汤汤,流水的声音。帷裳,指车两边的布幔
C. 爽,差错。这句是说女子没有什么过错,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
D. 最后一句是说,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18.“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好在哪里?
答
17. B
18. ①暗示了女主人公出嫁后人老珠黄,不受重视的现实。②也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婚姻因为男子前后言行不一致而出现了变故。③用桑叶打比方,形象生动,使女主人公的失落之感表现得更加委婉和深切。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汤汤,流水的声音”说法错误,“汤汤”指水势很大的样子。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表现手法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好在哪里”,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意思是: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这里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不受重视,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这句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第二问: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好在哪里。这里用桑叶起兴,把经过生活变故,氓变心的女子比喻成下落的桑树叶子,桑树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女主人很熟悉的桑叶作比,非常契合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由此可以推测出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还有“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如同氓和女子两个人的感情枯竭时,把女主人公的失落之感表现得更加委婉和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