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②此身。
注:①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作者早年屡试不第,进身无门,困居于此。②致:达到,实现。
6. 和此诗体裁相同的一项是( )
A. 秋瑾《满江红》
B.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 文天祥《过零丁洋》
D. 纳兰性德《浣溪沙》
7. 诗歌颈联用语平易,但意境幽远。请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8. 既然诗人是寓居灞上,那么,将“寄卧郊扉久”中的“卧”改为“居”,是否更恰切?为什么?
【参考答案】
6. C
7. 参考示例①:手法:使用以动衬静和烘托(衬托)手法。露珠滴落的声响衬托出环境的寂静,与闲云野鹤般的僧人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参考示例②:情感:表现出诗人长夜未眠的孤独之感和自身仿佛为世所抛的忧虑之感。
参考示例③:结构(艺术效果):与尾联感慨自然衔接,使情感的强烈爆发水到渠成,不显突兀。
8. “卧”比“居”更准确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百无聊赖、寂寞孤单的常态,也更准确地表明诗人未得起身、未获任用的人生际遇。总之,“卧”比“居”更充分地表现诗人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失意和忧愤。
【解析】
【6题详解】本诗是律诗,和此诗体裁相同的一项是C。AD是词,B项是七言古诗。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及其表现手法的体验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知道表现手法有哪些,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写作背景、诗人处境等作进一步分析。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空园白露滴”以动衬静,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作者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的情状;“孤壁野僧邻”以有衬无,以一个绝迹尘世的僧人邻居衬托自己的孤单无依,更加突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重点字词。这类题型,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歌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诗歌情感。末联抒发诗人的感慨,率直道出了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卧”比“居”更准确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百无聊赖、寂寞孤单的常态,也更准确地表明诗人未得起身、未获任用的人生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