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与梦得①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④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①梦得即刘禹锡。安史之乱之后,唐政权动荡,国势衰落。刘、柳二人受政敌排挤连遭贬谪。
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古时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④刘禹锡曾写诗暗刺朝廷政治危机及得势新贵。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两位友人临歧叙别,回望十年宦海沉浮,难料未来艰险。用时间和空间的交错述说了人生的艰辛惨淡。
B. 颔联借风烟漫漫、草木森森的苍凉再点“憔悴”,又借古代名将自比,悲戚中带有自勉之意。
C. 颈联分析了被排挤的原因,但皆是反语,实为调侃与解嘲,暗含愤懑不平与不改节操的坚毅。
D. 尾联呼应题目,点明主题。化用典故,以泪之多述情之深,同时委婉明志,将抒情与明志巧妙融合。
15. 有人评价本诗“至怨至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4. B
15. ①友人离别,内心悲苦。友人才得相聚马上又要分离,赠别的泪水足可成河,体现出友人分别的痛苦。②命运坎坷,前途渺茫。“十年憔悴”意时间漫长,生命消磨;“谁料翻为”意路途遥远,前途难以预料。写出了内心的痛苦难熬,命运的坎坷难测。③英雄失路,报国无门。表面写自己因懒于疏谏而遭非议,劝诫不要因议政文章出风头,实则表达自己被排挤非议,报国之志不得伸张的苦闷。④奸佞弄权,国势日衰。借古时伏波将军陵寝的萧索苍凉暗指安史之乱后国家的衰败。国家满目疮痍,自己又受到排挤而无能为力,内心悲苦至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
B项,“颔联……悲戚中带有自勉之意”错误,从诗中来看,颔联借哀景写哀情,既感伤古代贤人不在,又借衰败凄凉的景色喻唐朝国家局势的颓败,抒发作者的悲苦之情,全无积极自勉之意。故选B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评价本诗‘至怨至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然后理解“至怨至悲”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因何而怨,因何而悲,诗句中借什么来体现这“怨”和“悲”。从诗歌标题来看,“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说明这是一首送别诗,分别在即内心自然伤感,诗歌尾联突出了这离别之“悲”,“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诗人以汉代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苏武的诗句来比他与刘禹锡的分路,与苏李相比,“怅悠悠”则同,但他们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垂泪千行”,生离死别,无缘再见,“悲”之“至”也;从注释来看,“安史之乱之后,唐政权动荡,国势衰落。刘、柳二人受政敌排挤连遭贬谪”,诗人与友人同遭贬谪,且“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十年“憔悴”始“到秦京”,可见贬谪时间之长,结果好景不长,再次被贬,命运坎坷,前途渺茫,可谓“悲”之至也;从颔联来看,“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这是以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暗点“古道西风瘦马”之意,令人瞻望前途,不寒而栗,作者说:想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南征到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战旗猎猎,金鼓声声,似在目入耳,可睹可闻;后人将其铸成石像,立于湘水西岸将军庙前,如巨人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一般,供人瞻仰,何其光灿。而今他等踏上这条古道,只见将军庙前荒草遍地,断壁残垣,不觉怆然泪下,写伏波风采,叹自己身世;描故道荒凉,讽当朝衰微,从而再表“憔悴”之意,新贵弄权,国之日衰,可谓“悲”“怨”之至;从颈联来看,“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言下之意是:倘若我们能违心地歌功颂德,趋炎附势,少写几句讥讽的诗文,也不至于再度遭贬南荒吧,英雄失路,报国无门,可谓“悲”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