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①。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赵郡王睿举徳行,皆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日:“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
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士谦尝论刑罚,其略曰:“帝王制法,沿革不同,自可损益,无为顿改。今之赃重者死,是酷而不惩也。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者颇以为得治体。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注】①伽蓝:佛寺。
(选自《隋书》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B. 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C. 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D. 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髫龀:幼年,髫谓儿童下垂之发,龀谓儿童换牙时。“黄发垂髫”指黄发小儿,幼年时期。
B. 参军或参军事: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逐渐降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C. 春秋二社:古代享祀土地神和谷神的节日,通常以祭祀和宴饮的方式祈求丰收感谢神明。
D. 刖刑:又称剕刑,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是受此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士谦事母至孝。为母守丧,过度悲伤而异常消瘦,伯父深深羡慕祟拜,称赞他品德如颜回一样。
B. 李士谦性格宽厚。别人的牛毁坏他的田地,他替人好好喂着;有人偷割他的禾苗,他却不加阻拦。
C. 李士谦乐善好施。面对兄弟因分财不均而争吵互殴时,他拿出自己的钱来平息矛盾,使人向善。
D. 李士谦深得民心。他死后,人们为他举行万人葬礼,树碑立传,并联名请求朝廷给了他一个谥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2)帝王制法,沿革不同,自可损益,无为顿改。今之赃重者死,是酷而不惩也。
答
10. C 11. B 12. B
13. (1)那以后(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来借给同乡,碰上年成欠收,借债的人家没有办法来偿还,都来(向士谦)表达歉意。
(2)君主制定的法令制度,应随着时代的更替进行删减增补,但不要在短时间内随意改变。现在对偷盗的人都处死,这是残忍、暴虐到极点而不是惩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原文: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容可违乎”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可断开,排除 AD项;“肃然”是一个词,不可断开,排除 B项。故选 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选正确的一项。A项,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黄发垂髫:老人孩子。 C项,祭祀谷神错,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D项,“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是受此刑”错,孙膑是被剔去膝盖骨。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为母守丧”错,“髫龀丧父”,应是为父守丧。C项,“互殴”错,“至相阋讼”,应是打官司。D项,“给了他一个封号”错,“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事情没有得到实行。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贷,借;值,碰上;登,丰收;致谢,表达歉意。损益,删减增补;顿改,在短时间内随意改变;赃,偷盗;是……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侍奉母亲因孝顺而闻名。他的伯父李玚,深深感叹赞赏,说:“这是我们家的颜子啊!”十二岁时,北魏广平王赞征召为开府参军事。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后来)赵郡王高睿因为德行好举荐他,他借口有病不接受。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得以作罢。
李家是豪门旺族,每年到春秋两个社祭日,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人人大醉,喧闹不堪。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对堂兄弟及诸子侄说:“孔子称黄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先吃黄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东西,难道能违背吗?” 老少都严肃起来,退席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以后,才发现我们这些人的道德不够高尚。”
李士谦家里十分富有,但自己却处处节俭,常常把救济别人作为自己的事情。有兄弟俩因财产分配不均而相互争吵、诉讼,李士谦知道后,便拿出自己的钱财,补足那个分得少的人,使他与分得多的相等,兄弟俩都惭愧不已,于是相互推让,最后他们都变成了很有修养的人。有一次,有人家的一头牛跑到他家的田里,李士谦将牛牵到阴凉处,并给它备足草料,照顾之周胜过了牛的主人。远远地看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就默默走开,有意回避,他家里的仆人曾抓住偷他家粮食的人,李士谦知道后,反而安慰小偷说:“你们这样做,都是因为家里太贫困的缘故,本来就不应受到指责。”马上叫仆人放了他们。有一年他拿出自家的数千石粮食,借给同乡人。碰上这年歉收,债家无力偿还,都来向李士谦道歉,李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想用来救济别人的,难道是为了图利吗?”于是把向他借债的人全部召集在一起,以丰盛的酒席相款待,当着他们的面烧毁了所有契约。第二年,大丰收,欠债的人都争相来向他还债,李士谦一点都没有接受。有一年又遇上饥荒、很多人都死了,李士谦又拿出他家所有的钱,买来米做成粥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李士谦还将那些饿死人的尸骨收集起来埋葬好,没有漏掉一个。到了春天,他又拿出粮食种子分给那些贫乏的人家。赵郡的农民非常感激他。有的人对李士谦说:“你积有很多阴德。”
李士谦说“你所说阴德是什么,(所谓阴德)就像耳朵里的声音,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而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你们都知道了,哪里还有什么阴德呢?”
士谦曾经论说刑法,他的方针是:“君主制定的法令制度,应随着时代的更替进行删减增补,但不要在短时间内随意改变。现在对偷盗的人都处死,这是残忍、暴虐到极点而不是惩罚。有人说:不畏死,不可用死恐吓他,我认为此罪应该判肉刑,断其一指,再犯者断其右腕,小小的偷盗应该用黥刑,再犯,就断其三根指头,还不悔改就断其腕,没人会再犯了。”有见识的人认为他说得合乎治理之道。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给他一个“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