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父旷,淮南太守。元命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刹史,将就往,周行部界,而不过義 之。及迷蒙显授,義之耻为之下,遗使诣阙,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 述后检察会稽郡,辨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義之深耻之,遂称病姜郡。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栽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 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B.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 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C.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宇/姥初有愠色/因谓 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D.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恨色/因谓姥曰/但言舉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实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周礼》以大司徒为地宫之长,掌人民事。三国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B. 隶书: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古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有秦隶、汉隶等。
C. 母优:是指母亲的丧事。丁母优,即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可以保留官位,但必须回家为父母守丧,守丧期一般为三年。
D. 诣阙:诣是”至、前往”的意思;“阙”本义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引申为皇帝居处,借指朝廷,有时也直接代指京城。因此“诣阙”也就是奔赴朝廷、皇宫或至都城的意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舁之处,长大后擅长隶书。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女婿。文中记述了成语“东床快婿”的由来。
B. 王羲之曾与一群好友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宴饮集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千古名篇《兰亭集序》即作于此时。
C. 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措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 骠骑将军王述的母亲去世后,王羲之因为与之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并不在意,仍“洒扫而待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答案】
10. B 11. C 12. D
13. (1)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不认为他有什么奇特之处。长大后,他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著称。
(2)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的了,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字“老姥”“六角竹扇”“羲之”“扇”“字”“其言”,虚词“之”“但”“以”,标志词 “曰”,再结合本句意思:他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扇在叫卖。王羲之就在老妇人的六角扇上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人开始有些不高兴,王羲之于是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书写的,就可以卖一百钱了。”老妇人照此一说,许多人都争着来买。句子可以断开为: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故选B。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项,子女可以保留官位,错误。子女守丧期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项,“王述对此并不在意”错误,原文说的是“述深以为恨”。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句中:“讷于言”译为“不善言谈”,“人未之奇”译为“人们不认为他有什么奇特之处”,“及长”译为“长大后,等到长大”,“以骨鲠称”译为“以性情耿直著称”。(2)句中:“耽”译为“沉迷”,“耽之若是”倒装句,译为“像这样沉迷于书法”,“后”本义为“位置在后”这里指“未必比王羲之差,未必比不上王羲之”,翻译成“”比……差”。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侄子。父亲王旷,是淮南太守。晋元帝渡过长江,是王旷最先提出建议。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奇特之处。长大后,他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著称。他特别擅长隶书,被称为古今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像浮云一样轻盈,像惊龙一样强劲。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好像不知道一样。”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啊!”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于是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向来喜欢服食丹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时,便有终老于此的念头。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很多都住在这里。谢安未做官时也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东方建房舍居住,与王羲之志向相同。王羲之曾和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饮集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几案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真书,一半草书。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惊诧懊悔了好几天。他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扇在叫卖。王羲之就在老妇人的六角扇上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人开始有些不高兴,王羲之于是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书写的,就可以卖一百钱了。”老妇人照此一说,许多人都争着来买。又一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王羲之只是微笑而不肯再书写了。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推崇,就像这样。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也可和他同列。”又曾经写信给人说:“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的了,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膘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赣之齐名,但王蓖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羞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获之来看望自己,暖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羡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