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钟毓字稚叔阅读答案与翻译-《钟毓传》

2019-08-03 11:11超越网

钟毓传
毓字稚叔。年十四为散骑侍郎,机捷谈笑,有父风。太和初,蜀相诸葛亮围祁山,明帝欲西征,毓上疏曰:“夫策贵庙胜,功尚帷幄,不下殿堂之上,而决胜千里之外。车驾宜镇守中土,以为四方威势之援。今大军西征,虽有百倍之威,于关中之费,所损非一。”迁黄门侍郎。时大兴洛阳宫室,车驾便幸许昌,天下当朝正许昌。许昌逼狭,于城南以毡为殿,备设鱼龙曼延【注】,民罢劳役。毓谏,以为“水旱不时,帑藏空虚,凡此之类,可须丰年。”又上“宜复关内开荒地,使民肆力于农。”事遂施行。正始中,为散骑常侍。大将军曹爽盛夏兴军伐蜀,蜀拒守,军不得进。爽方欲增兵,毓与书曰:“窃以为庙胜之策,不临矢石;王者之兵,有征无战。诚以干戚可以服有苗,退舍足以纳原寇,不必纵吴汉于江关,骋韩信于井陉也。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盖自古之政,惟公侯详之!”爽无功而还。后以失爽意,徙侍中,出为魏郡太守。爽既诛,入为御史中丞、侍中廷尉。知民,正元中,诸葛诞反,大将军司马文王议自诣寿春讨诞。会吴大将孙壹率众降,或以为“吴新有衅,必不能复出军。东兵已多,可须后问”。毓以为“夫论事料敌,当以己度人。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大将军曰:“善。”遂将毓行。淮南既平,为青州刺史,加后将军,迁都督徐州诸军事,假节,又转都督荆州。景元四年薨,追赠车骑将军,谥曰惠侯。 (选自《三国志•魏志十三》)
【注】鱼龙曼延: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B.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C.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D.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内”古代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鸿门宴》中“拒关,毋内诸侯”即指函谷关。
B.“干戚”是古代兵器,干为盾,戚为斧。传说舜帝手持干戚舞蹈感化有苗前来臣服。
C.“假节”指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古代使臣出使,持节为符信。
D.“谥”是朝廷对帝王、后妃、诸侯、大臣等依照其生前作为,给予的评价性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钟毓机敏善言,诸葛亮攻祁山时,他上疏劝阻明帝西征,认为应镇守中原,以援四方。
B.钟毓关心百姓,他曾劝谏皇帝不可沉迷游乐而使百姓疲于奔命,应该让百姓开荒务农。
C.钟毓富有远见,曹爽欲增兵伐蜀,他写信劝其知难而退,后因冒犯曹爽被贬外出任官。
D.钟毓审时度势,他力主平定诸葛诞在寿春的叛乱,最终大将军派钟毓率兵平定了叛乱。
13.把文中 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所学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大兴洛阳宫室,车驾便幸许昌,天下当朝正许昌。(5分)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苏轼《石钟山记》)(5分)

10. B 11. A 12. D
13.(1)当时正在大规模修建洛阳的宫殿,皇帝暂时居住在许昌,全国的官员都要到许昌去朝见皇帝。(兴,车驾、幸、朝正,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2)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陋者、乃、斧斤、考、其实,每点1分)


毓字稚叔,年十四为散骑侍郎,机捷谈笑,有父风。太和初,蜀相诸葛亮围祁山,明帝欲西征,毓上疏曰:“夫策贵庙胜,功尚帷幄,不下殿堂之上,而决胜千里之外。车驾宜镇守中土,以为四方威势之援。今大军西征,虽有百倍之威,于关中之费,所损非一。且盛暑行师,诗人所重,实非至尊动轫之时也。“迁黄门待郎。时大兴洛阳宫室,车驾便幸许昌,天下当朝正许昌。许昌逼狭,于城南以毡为殿,备设鱼龙曼延①,民罢劳役。毓谏,以为”水旱不时,帑藏空虚,凡此之类,可须丰年。“又上”宜复关内开荒地,使民肆力于农。“事遂施行。正始中,为散骑常侍。大将军曹爽盛夏兴军伐蜀,蜀拒守,军不得进。爽方欲增兵,毓与书曰:”窃以为庙胜之策,不临矢石;王者之兵,有征无战。诚以干戚可以服有苗,退舍足以纳原寇②,不必纵吴汉于江关,骋韩信于井陉也。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盖自古之政。惟公侯详之!“爽无功而还。后以失爽意,徙侍中,出为魏郡太守。爽既诛,入为御史中丞、侍中、廷尉。
正元中,毋丘俭、文钦反,毓持节至扬、豫州班行赦令,告渝士民,还为尚书。诸葛诞反,大将军司马文王议自诣寿春讨涎。会吴大将孙壹率众降,或以为“吴新有衅,必不能复出军。东兵已多,可须后问。”毓以为“夫论事料放,当以己度人。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大将军曰:“善。”遂将毓行。淮南既平,为青州刺史,加后将军,迁都督徐州诸军事,假节,又转都督荆州。景元四年薨,追赠车骑将军,谥曰惠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十三》)
【注】①鱼龙曼延:古代百戏杂耍名。②干戚服有苗:舜帝手持干戚舞蹈而使有苗氏臣服 退舍纳原寇:晋文公守信退兵而使原地乱民投降。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B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C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D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车驾”本意是马驾的车,后也专指帝王出巡时所乘的车,文中用来代指君主。
B.“轫”指绑缚于战车上的兵器,既起装饰作用,又能区分职级。“动轫”指发动战争。
C.“大将军”是三国时期国家的最高军职,其内秉国政,外专征伐,常由权臣担当。
D.“惠侯”中的“惠”是谥号,“侯”是爵位。谥称“惠侯”是朝廷对钟毓的褒奖。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钟毓聪颖机智,长于谋略,在诸葛亮北伐中原时,他劝阻魏明帝率军亲征,认为这样得不尝试,不如镇守后方以作后援。
B.钟毓关心百姓,体恤民艰,他在担任黄门侍郎时曾劝谏皇帝不可耽于逸乐,不可在灾年兴修宫室,而应让百姓务农开荒。
C.钟毓见识高远,却不得曹爽信任,担任散骑常侍时,他写信劝阻曹爽增兵伐蜀,却不被采纳,后又被贬出朝廷,担任地方官。
D.钟毓审时度势,能换位思考。诸葛诞造反后,他力主以重兵平叛,得到采纳。司马文王(司马昭)派遣他统率军队前去平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策贵庙胜,功尚帷幄,不下殿堂之上,而决胜千里之外。(5分)
(2)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盖自古之政。惟公侯详之!(5分)

4.C
5.B.轫指放置于车轮前阻其前进的木块,动轫指移开木块,驾前行,此处指君主亲征。
6.D.司马昭带着钟毓前去平叛。
7.(1)计策看重的是在庙堂上做出胜利的决策,功勋崇尚的是在帐幕中筹划,不从殿堂上走下来,而决胜于千里之外。
(2)看到合适的时候就进军,知道困难的时候就退兵,大概这就是自古以来的策略,希望您慎重的考虑。

参考译文
(钟)毓字稚叔。他十四岁时就任散骑侍郎,他生性机敏,谈笑风生,很像他的父亲。太和初年,蜀国丞相诸葛亮围攻祁山,魏明帝打算亲自率兵西征,(钟)毓上疏说:“军事行动所贵的是朝廷的高明决策,建功立业在于运筹帷幄,身不下殿堂,而能决胜于千里之外。陛下您应镇守中原,调动兵力形成四面八方有威势的援军。如果大军西征,虽然对敌人有百倍的威力,但对于关中地区来说,损耗可就大了。再说,盛夏进军,《诗经》的作者都持慎重的态度,这的确不是陛下亲自征伐的时节。”因此,升他为黄门侍郎。当时在洛阳大兴土木,建筑宫殿,皇帝离开洛阳到许昌,全国的官员都到许昌去朝见皇帝。许昌城地方狭小,于是在城南搭盖毡房作为宫殿,并备有各种游艺陈
设,老百姓服劳役疲于奔命。(钟)毓上疏劝谏,他说:“各地不时发生水旱灾害,国库空虚,这一切兴造,可等到丰收年头。”他又上疏说 :“应恢复开垦关中荒地的措施,让老百姓尽力于农耕。”他的建议付诸实行。正始年间,他任散骑常侍。大将军曹爽在盛夏兴兵征伐蜀国,蜀军坚守,曹爽的军队无法前进。曹爽正要增兵,(钟)毓给他写信说:“我认为高明的决策,不会在枪林弹雨中强攻;天子的军队(正义之师),出兵征伐,不会遇到抵抗。诚如大禹舞干戚可以征服三苗,晋文公用退避三舍足以降服楚军,而不必像汉光武帝派吴汉赴江关破敌,也不必象汉王刘邦那样,派韩信去井陉击破赵军。形势有利,可以前进,形势不利,应知难而退,这是千古以来用兵处世之道。您仔细考虑!”结果曹爽是无功而回。后来因与曹爽意见不合,(钟)毓被降为侍中,又外任魏郡太守。曹爽谋反被杀,(钟)毓调回京师,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
正元年中,毋丘俭、文钦造反,钟毓持节到扬州、豫州颁布赦免令,告渝百姓,回朝后担任尚书。诸葛诞造反,大将军司马昭商议是否需要自己到寿春亲征诸葛涎。当时吴大将孙壹率众投降,群臣都认为“吴国正在内乱,必不会出军援助诸葛诞。(我们)留在东边的军队已经很多,可以等待后来的消息。”钟毓认为“研究事情估计敌情,应该从敌人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现在诸葛诞把淮南之地都投降吴国,而孙壹虽降(我国),但他带来的人口还不满千,士兵才三百而已,这对吴国来说不算什么大的损耗,如果寿春不能迅速平定,吴国内乱已经停止,不能肯定吴国不出兵”司马昭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带领钟毓亲率大军开往淮南。淮南平定之后,钟毓担任青州刺史、后将军,都督徐州军事,假节,后来又转往都督荆州。景元四年病死,追赠车骑将军,谥号是惠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