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恩传
冯恩,字子仁,松江华亭人。登嘉靖五年进士,除行人。出劳两广总督王守仁,遂执贽为弟子。
擢南京御史。故事,御史有所执讯,不具狱以移刑部,刑部狱具,不复牒报。恩请尚书仍报御史。诸曹郎讙,谓御史属吏我。恩曰:“非敢然也。欲知事本末,得相检核耳。”尚书无以难。已,巡视上江。指挥张绅杀人,立置之辟。
十一年冬,彗星见,诏求直言。恩极论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之奸。帝得疏大怒,逮下锦衣狱,究主使名。恩日受搒掠,濒死者数,语卒不变。
明年春移恩刑部狱。帝欲坐以上言大臣德政律,致之死。尚书王时中等言:“恩疏毁誉相半,非专颂大臣,宜减戍。”帝愈怒,曰:“恩非专指孚敬三臣也,徒以大礼故,仇君无上,死有余罪。时中乃欲欺公鬻狱耶?”遂褫时中职,而恩竟论死。
比朝审,鋐当主笔,东向坐,恩独向阙跪。鋐令卒拽之西面,恩起立不屈。卒呵之,恩怒叱卒,卒皆靡。鋐曰:“汝屡上疏欲杀我,我今先杀汝。”恩叱曰:“圣天子在上,汝为大臣,欲以私怨杀言官耶?且此何地,而对百僚公言之,何无忌惮也!吾死为厉鬼击汝。”鋐怒曰:“汝以廉直自负,而狱中多受人馈遗,何也?”恩曰:“患难相恤,古之义也。岂若汝受金钱,鬻官爵耶?”因历数其事,诋鋐不已。鋐益怒,推案起,欲殴之。恩声亦愈厉。都御史王廷相、尚书夏言引大体为缓解。鋐稍止,然犹署情真。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又明年,行可上书请代父死,不许。其冬,事益迫,行可乃刺臂血书疏,自缚阙下,通政使陈经为入奏。帝览之恻然,令法司再议。尚书聂贤与都御史廷相言,前所引律,情与法不相丽,宜用奏事不实律,输赎还职,帝不许。乃言恩情重律轻,请戍之边徼。制可。遂遣戍雷州。而鋐亦后两月罢矣。
越六年,遇赦还。家居,专为德于乡。穆宗即位,录先朝直言。恩年已七十余,即家拜大理寺丞,致仕。复从有司言,旌行可为孝子。恩年八十一,卒。
(选自《明史》,有删减)
4.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事,御史有所执讯讯:审问
B. 不复牒报牒:文书
C. 非专颂大臣颂:赞扬
D. 请戍之边徼徼:边关
5. 以下四组选项中,全部表现冯恩“刚烈正直”的一组是
①恩请尚书仍报御史②恩日受搒掠,濒死者数,语卒不变。
③患难相恤,古之义也④鋐令卒拽之西面,恩起立不屈
⑤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
⑥家居,专为德于乡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D. ④⑤⑥
6.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冯恩在任南京御史时,处理案件不依惯例,引来官员们的非议,但冯恩认为应该了解事情原委,尚书也无话可说。
B. 十一年冬,皇帝下书诏求直言,冯恩上书指出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之奸,使这三人被抓入狱。
C. 冯恩在接受汪鋐的审讯时立而不屈,斥责汪鋐收受贿赂,卖官鬻爵,言辞激烈。百姓都称他是“四铁御史”。
D. 冯恩被判死刑,其子上血书代父受刑。尚书聂贤与都御史王廷相也在皇上面前替冯恩说情,最终免除冯恩死刑,遣戍边徼。
7. 请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劳两广总督王守仁,遂执贽为弟子。
(2)前所引律,情与法不相丽,宜用奏事不实律,输赎还职,帝不许。
答
4. C 5. B 6. B
7. (1)(冯恩)出京慰劳两广总督王守仁,于是带上见面礼拜师成为他的弟子。
(2)以前所引用的法律,情与法都不相符,应按奏事不实的法律,让他缴钱赎罪复职,皇帝不同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非专颂大臣”的意思是“并非专门指斥大臣”,所以“颂”的意思是“指斥”。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言文语句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首先看清题目要求,找出信息筛选点,然后仔细阅读所给的语句,把语句放置于原文,结合语句所在的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然后根据信息筛选点进行信息筛选,回答问题。本题要求选出“全部表现冯恩‘刚烈正直’的一组”,仔细阅读所给六句话,①句“恩请尚书仍报御史”,是说冯恩做事不循旧例;③句“患难相恤,古之义也”,说古代朋友之间的道义;⑥句“家居,专为德于乡”,是说冯恩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的概括和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B项,“使这三人被抓入狱”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恩极论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之奸。帝得疏大怒,逮下锦衣狱,究主使名。恩日受搒掠,濒死者数,语卒不变”,由此可见被抓下狱的是冯恩,而不是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这三个人。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句省主语“冯恩”,翻译时补齐;“劳”,慰劳;“遂”,于是;“贽”,见面礼;“执贽”,带上见面礼;“遂执贽为弟子”,于是带上见面礼拜师成为他的弟子。(2)句中“前”,以前;“律”,指法律;“前所引律”,以前所引用的法律;“丽”,符合;“不相丽”,不相符;“宜”,应,应该;“宜用奏事不实律”,应按奏事不实的法律;“输赎”,指缴钱赎罪;“还职”,指复职;“许”,同意,答应。
参考译文
冯恩字子仁,松江华亭人。考中嘉靖五年进士,授官行人。出京慰劳两广总督王守仁,于是带上见面礼拜师成为他的弟子。
提升南京御史。按照旧例,御史有案审讯,不定案而把官司移交刑部,刑部定犯人罪,不再行文通报。冯恩请尚书仍报送御史。各曹官哗然,称御史以我为属吏。冯恩说:“不敢这样。要明白事情本末,需要互相检查核实。”尚书无法责难。过后,巡视上江。指挥张绅杀人,立刻处以死刑。
十一年冬,彗星出现,皇帝下诏求直言。冯恩极力弹劾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奸诈。皇帝得到上书后大怒,将他逮入锦衣狱,追究指使者的名字。冯恩每日受拷打,数次濒临死亡,但言辞始终不变。
第二年春天,将冯恩移交刑部监狱。皇帝想按照上言大臣德政的条律,至冯恩于死地。尚书王时中等说:“冯恩上书毁誉各半,并非专门指斥大臣,应减罪为戍役。”皇帝更加愤怒,说:“冯恩不是专指张孚敬三位大臣,只是因为大礼的缘故(不敢直接指责我),仇视君主,目无皇上,死有余辜。王时中想欺骗朝廷出卖案情吗?” 于是削去王时中的官职,而冯恩最终被判处死罪。
等到朝廷审讯时,汪鋐任主笔,面朝东坐,冯恩独自向宫阙跪着。汪鋐命令士兵拉着他向西跪,冯恩站起来不下跪。士卒呵斥他,冯恩怒声呵斥士卒,士卒都吓退了。汪鋐说:“你多次上疏想杀我,我今天先杀了你。”冯恩斥骂道:“圣明天子在上,你作为大臣,却想以个人恩怨杀言官吗?况且这是什么地方,而对着百官说这些,为何毫无忌惮。我死了做厉鬼也要击杀你。”汪鋐发怒道:“你以廉洁正直自负,却在狱中多受人馈赠,为什么呢?”冯恩说:“患难相恤,是古代的义理。怎像你接受金钱,卖官鬻爵呢?”于是一一述说汪鋐所做的事,骂汪鋐不停。汪鋐更生气了,推开桌子站起来想殴打她。冯恩的声音也更严厉。都御史王廷相、尚书夏言说要以国家大体为重,来缓解汪宏的怒气。汪鋐稍稍止怒,但仍签署罪行属实。冯恩出长安门,观看的人围成人墙。大家都叹息道:“这个御史,不但口如钢铁,他的膝、胆、骨都是铁做的。”因此称他为“四铁御史”。
又过了一年,冯行可上书请求代父去死,朝廷不允许。冬天,事情更加紧迫了,冯行可于是刺破手臂血书上疏,自己捆绑自己到阙下,通政史陈经替他上奏。皇帝看后很是悲悯,命令法律部门再议论。尚书聂贤与都御史王廷相说,以前所引用的法律,情与法都不相符,应按奏事不实的法律,让他缴钱赎罪复职,皇帝不同意。于是说冯恩罪重法轻,请求让他到边疆戍守,皇上批准。于是贬到雷州戍守。而汪鋐也在两月后罢官。
过了六年,遇到赦免归家。居在家中,专门在乡里做好事。穆宗即位,录用先朝直言。冯恩已七十多岁,在家授为大理寺丞,退休。又听从主管部门的上言,表彰冯行可为孝子。冯恩年八十一岁,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