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盛,字与中,昆山人。正统十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师覆土木①,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且选将练兵,为复仇计。郕王即位,例有赏赉,盛以君父蒙尘辞,不许。
也先迫都城,请罢内府军匠备征操。又请令有司储粮料给战士,遣散卒取军器于天津,以张外援。三日间,章七八上,多中机宜。寇退,进都给事中。寻命出安集陈州流民,景泰元年还朝。廷臣议事,盛每先发言,往复论难。与议大臣或不悦曰:“彼岂少保耶?”因呼为“叶少保”。然物论皆推盛才。
英宗复位,盛遭父忧,奔丧。天顺二年召为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乞终制,不许。时两广盗蜂起所至破城杀将诸将怯不敢战杀平民冒功民相率从贼盛与总兵官颜彪破贼寨七百余所。彪颇滥杀,谤者遂以咎盛。六年,命吴祯抚广西,而盛专抚广东。
宪宗立,议事入都,给事中张宁等欲荐之入阁。以御史吕洪言遂止,而以韩雍代抚广东。初,编修邱濬与盛不相能。大学士李贤入濬言,及是草雍敕曰:“无若叶盛之杀降也。”盛不置辨。稍迁左佥都御史,代李秉巡抚宣府。请量减中盐米价,以劝商裕边。复举官牛官田之法,垦田四千余顷。以其余积市战马千八百匹,修堡七百余所,边塞益宁。
成化三年秋,入为礼部右侍郎,偕给事毛弘按事南京。还改吏部。出振真定、保定饥,议清庄田,分养民间种马,置仓涿州、天津,积粟备荒,皆切时计。
八年转左侍郎。十年卒,年五十五,谥文庄。
盛清修积学,尚名检,薄嗜好,家居出入常徒步。生平慕范仲淹,堂寝皆设其像。志在君民,不为身计,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叶盛传》)
【注】①土木:指“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亲征蒙古瓦剌,在土木堡突遭瓦剌军围攻,全军溃败,英宗被俘。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两广盗蜂起所至/破城杀将/诸将怯/不敢战/杀平民冒功/民相率从/贼盛与总兵官颜彪破贼寨七百余所
B. 时两广盗蜂起/所至破城杀将/诸将怯/不敢战/杀平民冒功/民相率从贼/盛与总兵官颜彪破贼寨七百余所
C. 时两广盗蜂起/所至破城杀将/诸将怯不敢/战杀平民冒功/民相率从贼/盛与总兵官颜彪破贼寨七百余所
D. 时两广盗蜂起所至/破城杀将/诸将怯不敢/战杀平民冒功/民相率从/贼盛与总兵官颜彪破贼寨七百余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保:官名,辅佐太子。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师、少傅合称三孤。明清少保皆为从一品。
B. 终制,父母去世服满三年之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文中叶盛请求给父亲服满丧期。
C.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D. 庄田,专门设庄管理而大规模租给佃户耕种的田地,也泛指田亩土地。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室、贵族、地主、官僚、寺观等都占有并经营着大片土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土木堡之变后,叶盛请求首先惩处皇帝侍从的罪行,同时积极选将练兵,为复仇做准备。他不接受新帝即位的按例赏赐,但没有被允许。
B. 在也先的部队逼近都城时,叶盛积极备战,使贼寇败退。在朝中,朝廷大臣商议政事,叶盛每次都先发言,反复辩论诘难,所有人都推崇叶盛的才华。
C. 叶盛出京到真定、保定去赈济灾民,很切时地向朝廷建议清理大户田庄,分养民间种马,在涿州、天津设置粮仓,积贮粮食,以备荒年。
D. 叶盛平生仰慕宋代贤臣范仲淹,在厅堂和卧室都摆放着范仲淹的画像。五十五岁去世,谥“文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士李贤入濬言,及是草雍敕曰:“无若叶盛之杀降也。”盛不置辨。
(2)盛清修积学,尚名检,薄嗜好,家居出入常徒步。
【答案】
10. B 11. C 12. B
13. (1)大学士李贤听取(采纳)了邱濬的话,到这时起草给韩雍的敕令中说:“不要像叶盛一样屠杀投降的人。”叶盛没有进行辩解。
(2)叶盛操行高洁美好,学识渊博,崇尚名节,少有(看轻)爱好,家居出入常常步行。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时两广盗蜂起所至破城杀将”的意思是当时两广盗贼四起,所到之处攻破城池杀死将领。其中“蜂起”作谓语,陈述“两广盗”怎么样的,而“所至”是说盗贼所到之处“破城杀将”。所以应该在“蜂起”之后停顿。排除A、D项。“诸将怯不敢战”的意思是众将胆怯,不敢迎战。“诸将”作主语,“怯”作谓语。所以应在“怯”之后停顿。排除C项。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C项,错在“掌管礼仪、祭祀、土地等职事”。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不包含选项中的“土地”。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B项,错在“所有人都推崇叶盛的才华”。原文,“与议大臣或不悦曰:‘彼岂少保耶?’”由此可知,也有的大臣不推崇他这样,并非选项所说的“所有人都推崇”他。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入”:“听取,采纳”;“草”:“起草”;“若”:“像”;“置辨”:“辩解”。第二句关键点:“清修积学”:“操行洁美、学识渊博”;“检”:“约束,限制”,引申为“礼法”礼法”;“薄”:“很少”。
参考译文:
叶盛,字与中,昆山人。正统十年进士,被授予兵科给事中一职。明军在土木堡全军覆灭,众将大多逃回。叶盛率领同僚请求首先治护驾不力的侍从的罪,并且挑选将领训练士兵,为复仇做准备。郕王登上皇位,按照惯例会有赏赐,叶盛一皇上蒙难而拒绝,没有被允许。
也先逼近都城,叶盛请求取消内府军匠的差役,把他们充入军队为准备出征而操练。又请求令有关部门储备粮草供给战士,派溃散归来的士兵到天津取武器,以扩充军力。三天时间,上呈奏章七八次,大多切中要害。也先撤退后,叶盛晋升为都给事中。不久,朝廷又下令让他出京安抚召集陈州流民,景泰元年他回到朝廷。朝廷大臣商议政事,叶盛常常先发言,反复辩论诘难。参与商议的大臣有的不高兴地说:“他难道是少保吗?”因此叫他“叶少保”。然而舆论都称赞叶盛的才华。
英宗复位,叶盛遇上父亲去世,回家奔丧。天顺二年,召回担任右佥都御史,到两广担任巡抚。他请求服丧期满三年再去,没有被许可。当时两广盗贼四起,所到之处攻破城池杀死将领。众将胆怯,不敢迎战,杀死平民冒充功绩,老百姓相继投奔盗贼。叶盛与总兵官颜彪一同率军攻破盗贼的寨子七百多座。颜彪多滥杀无辜,于是指责的人就归咎于叶盛。天顺六年,命令吴祯到广西任巡抚,而叶盛专门任广东巡抚。
宪宗即位后,叶盛上衣政事进京,给事中张宁等人想推荐他进入内阁。因御史吕洪的话于是停止,而用韩雍代替叶盛担任广东巡抚。当初,编修邱濬和叶盛不和。大学士李贤听取邱濬的话,在这时起草给韩雍的敕令中说:“不要像叶盛那样屠杀投降的人。”叶盛没有进行辩解。不久叶盛升任左佥都御史,代替李秉到宣府任巡抚。向皇上请求酌量减少商人运送均需物资时运费中盐米折算的比价,来鼓励经商,活跃边贸,使边境地区赋予起来。有推行官牛官田法,开垦田地四千余顷。还用屯垦剩余的积蓄购买了一千八百匹战马,修建七百余座城堡,边境更加安宁。
不久叶盛升任左佥都御史,代替李秉到宣府任巡抚。向皇上请求酌量减少商人运送军需物资时运费中盐米折算的比价,来鼓励经商活跃边贸使边境地区富裕起来。又推行官牛官田法,开垦田地四千多顷。还用屯垦剩余的积蓄购买战马一千八百匹,修建城堡七百多座,边塞更加安宁。
成化三年秋,叶盛进京任礼部右侍郎,偕同给事毛弘巡视南京。回京后改到吏部任职。他出京去真定、保定救济饥荒,奏请皇上清理豪强大户的田地,分别饲养民间的种马,在涿州、天津设置粮仓,积蓄粮食以备荒年,这些都切中时弊。
成化八年调任左侍郎,十年叶盛去世,五十五岁,谥号文庄。
叶盛操行高洁美好,学识渊博,崇尚名节,少有爱好,家居出入常常步行。平生仰慕范仲淹,厅堂和卧室都挂有范仲淹的像。他的志向在于为君为民为主,从不为自己打算,有古代大臣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