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光,字汝观,阳城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吴江知县。邻邑有疑狱来质,讯辄得情。神宗即位,时簿牒繁冗,自州县达部,有缮书、输解、交纳诸费,公私苦之。国光疏请裁并,去繁文十三四,时称简便。户部十三司,自弘治来,以公署隘,惟郎中一人治事,员外郎、主事止除官日一赴而已。郎中力不给,则委之吏胥,弊益滋。国光尽令入署,职务得修举。边饷告匮,而诸边岁出及屯田、监课无可稽。国光请敕边臣核实,且画经久策以闻。甘肃巡扼廖逢节等各条上其数,耗蠹为损。万历元年,奏言:“国初,天下州县存留夏税秋粮可一千二百万石。其时议主宽大,岁用外,计赢银百万有余。使有司岁征无缺,则州县积贮自丰,水旱盗贼不能为灾患。今一遘兵荒,辄留京储,发内帑。由有司视存留甚缓,苟事催科,则谓扰民,弊遂至此。请行天下抚按官,督所司具报出入、存留、逋负之数,臣部得通融会计,以其余济边。有司催征不力者,悉以新令从事。”制可。天下钱谷散隶诸司,国光请归并,责成畿辅府州县归福建司,南畿归四川司,盐课归山东司,关税归贵州司,淮、徐、临、德诸仓归云南司,御马、象房及二十四马房刍料归广西司。遂为定制。三年,京察拾遗。国光为南京给事、御史所劾。再疏乞罢,帝特留之。明年复固以请,乃诏乘传归。濒行,以所辑条例名《万历会计录》上之。帝嘉其留心国计,令户部订正。及书成,诏褒谕焉。五年冬,吏邵尚书张瀚罢起国光代陈采实政别繁简责守令恤卑官罢加纳数事皆允行寻以考绩加太子太保八年,当考察外吏,请毋限日期。诏许之,且命诖误者听从公辩雪。明年大计京朝官,徇张居正意,置吴中行等五人于察籍。
(选自《明史·王国光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部尚书张瀚罢起/国光代/陈采实政/别繁简责守/令恤卑官/罢加纳数事/皆允行/寻以考绩/加太子太保/
B.吏部尚书张瀚罢起/国光代/陈采实政/别繁简/责守令/恤卑官/罢加纳数事/皆允行寻以考绩/加太子太保/
C.吏部尚书张瀚罢/起国光代/陈采实政/别繁简/责守令/恤卑官/罢加纳数事/皆允行/寻以考绩/加太子太保/
D.吏部尚书张瀚罢/起国光代/陈采实政/别繁简责守/令恤卑官/罢加纳数事/皆允行寻以考绩/加太子太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员外郎,官名。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以后为尚书省各司置员外郎,为重要职位,后遂为定制。
B.屯田,汉代设立的专为解决军队粮食供给的一种农业耕作制度,因组织性强,所以生产率比普通农户高。
C.畿辅,古代指京城附近的区域。畿,指国都附近,汉代设有三辅,畿辅合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D.京察,明代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目的在于奖优惩劣,使各级官员能够恪尽职守,为国家做出贡献。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国光改革了公文制度。神宗时期,公文繁复冗杂,他裁撤合并了很多公文,整顿政务,获得一众官员的称赞。
B.王国光改革了赋税制度。当时税收难以为继,他请求实行宽松政策,设立天下抚按官监督核对各地税收状况。
C.王国光还改革了钱粮监管区划。因为钱粮分属各个部门,管理混乱,他重新划分各地钱粮门属,并形成了定制。
D.王国光始终关心国事。获准辞官之后,临行前还把自己编辑整理的条例呈献给皇上,并因此获得了皇帝的褒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郎中力不给,则委之吏胥,弊益滋。国光尽令入署,职务得修举。
(2)臣部得通融会计,以其余济边。有司催征不力者,悉以新令从事。
10.(3分)
C(本句开头,“罢”“起”是和官职有关的词,意义不同,因此中问断开;句中有一系列动宾结构,“采实政、别繁简、责守令、恤卑官、罢加纳”,相对容易判别。)
11.(3分)
B(屯田并非专为解决军队粮食供给,一般有军屯和民屯,民屯则为解决地方政府税收问题。)
12.(3分)
B(B项“请求实行宽松政策”有误。原文“国初”,“其时议主宽大”,说的是过去的事。)
13.(10分)
(1)郎中精力不足,就把事情委托给下级官员,弊病日渐滋生。王国光让他们伞部进入官署,官员的职责事务才能够得到处理和实施。
(译出大意2分,“给”、“职务”、“修举”各1分。)
(2)我部就能够贯通核算,用其中的节余来周济边疆用度。对税收催促征收不力的官员,全都按照新发布的政令行事。
(译出大意2分,“会计”、“济”、“有司催征不力者”定语后置,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国光,字汝观,阳城人。嘉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吴江知县一职。相邻县有了有疑问的案件跑来询问王国光,一问他就能得到解决。神宗即位,当时各种文件繁复冗杂,从州县到各部,有缮书、输解、交纳等各种费用,无论是官方还是个人都苦不堪言。王国光上疏奏请裁撤合并,去除其中十分之三四的繁杂环节,当时人们都称赞(这样)更为简单便捷。户部十三司,自从弘治年以来,因为官署狭隘,只有郎中一个人管理事务,员外郎、主事等只在授任官职的那天去一次。郎中精力不足,就把事情委托给下级官员,弊病日渐滋生。王国光让他们全部进入官署,官员的职责事务才能够得到处理和实施。边关军饷告急,各边关一年的支出和屯田、税收等收入无法稽查。王国光请求皇上下诏命令边关大臣核实,并且筹划长久之计上报。甘肃巡抚廖逢节等各自分条上报数目,耗费损害才减少。万历元年,王国光上奏说:“国家初立的时候,天下州县存留的夏季税收和秋粮能达到一千二百万石。当时朝议主张宽大,除每年用度之外,累计盈余银两有百万还多。如果让各级官员每年的征收没有缺额,州县的积累贮存自然可以自足,水旱灾害和盗贼都不能成为灾祸。现在一遇到战祸天灾,就要留用京仓储备,动用皇帝私财:官员看税收进展缓慢,如果加以催促税收,就被视为扰民,弊病就到了这种地步。请求设置天下抚按官,监督各衙门具体上报的收支、存留、拖欠债务等数目,我部就能够贯通核算,用其中的节余来周济边疆用度。对税收催促征收不力的官员,全都按照新发布的政令行事。”这项制度被允许(实施)。天下的钱粮分散隶属于各个部门,王国光请求归并,命令京畿地区各府州县归福建司,南畿归四川司,盐课归山东司,关税归贵州司,淮、徐、临、德诸仓归云南司,御马、象房及二十四马房刍料归广西司。于是就成为固定的制度。万历三年考核官员。王国光被南京给事、御史弹劾。王国光两次上疏请求罢官,皇帝特别留任。第二年又坚持请辞,才下诏允许他乘驿车回乡。临行时候,王国光把他编辑的《万历会计录》呈献给皇上。皇上称赞他对国家事务很用心,让户部加以校订。等到书编成,又下诏褒奖。万历五年冬天,吏部尚书张瀚被罢官,起用王国光代替他。王国光上书陈述采取实政、分别繁简、加强守令的职责,体恤下官,废除加税等数条事务,都被允许执行。不久凭借着官员考核的成绩,加任太子太保。万历八年,掌管考查地方官员的时候,又请求不要限制期限。皇上下诏允许,并且让因牵连受责的官员依照公正判决予以平反。第二年考核朝中官员,按照张居正的意旨,让吴中行等五人列入考察不合格的名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