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阅读答案与翻译-《明史 张以宁传》

2019-05-07 16:17超越网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宿儒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逾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中国行顿首稽首礼。天子闻而嘉之,赐玺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
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襆被外无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学尤专《春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素宋、元史稿俱失传,而以宁《春秋》学遂行。
门人石光霁,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节选自《明史张以宁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B.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C.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D.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
B. “三年丧”是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
C. “玺”指印章,秦汉以后唯皇帝印称玺;“玺书”是指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 “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为“有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以宁颇富才能,名声传扬一时。他八岁时为伯父之事进县衙,因奉县尹之命写《琴堂诗》救出伯父而出名;元顺帝时因有杰出之才,博学强记,在当时享有盛名。
B. 张以宁历经两朝,官位几经变动。他在元朝考取进士,担任过黄岩判官、六合县县尹,因事免官后再任国子助教和翰林院侍读学士;明朝时又被任命为侍讲学士。
C. 张以宁奉命出使,深受天子赏识。刚到安南国边境,该国就发生了不测之事,他因处事得体而受到天子嘉奖:他在返回途中不幸去世,天子下诏让有司将他的灵柩送回。
D. 张以宁廉洁清正,学问研究专一。他为官不谋求财物,出使往来只携带简单的生活用品:在学说上只专攻《春秋》,并写下《胡传辨疑》、《春王正月考》两部研究专著。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
10. D 11. A 12. D
13. (1)张以宁八岁时,有人和他的伯父打官司,他的伯父被关进了县里的牢狱,张以宁到县里辨明道理。(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逾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这句话的翻译是:他刚抵达安南国边境,陈日煃去世了,安南国国人请求将印章和诏书授予陈日煃的嫡长子。张以宁没有听从,在洱江停留居住下来,劝告陈日煃的嫡长子向朝廷报丧,并请求继承王爵。得到朝廷命令后,等待下任的使者林唐臣的到来,之后再进入安南境内处理事务。“日煃卒”是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其后应断开,由此可排除C项;由前文可知,“印诏”原本就是要授予陈日煃的,故“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不合情理,应是“授其世子”,由此可排除B项;与“国人乞”相对应的应是“以宁不听”,而不应是“以宁不听留”,由此可排除A项。故答案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平时要多积累。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A,“《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说法有误。《春秋》是编年体史书。故答案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明确考点考向的要求,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D,“只专攻《春秋》”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尤专《春秋》”,意为“尤其擅长《春秋》”。《春王正月考》并未写完。故答案选D。

参考译文:
张以宁,字志道,福建古田县人。父亲张一清,元朝担任福建、江西行省的参知政事。张以宁八岁时,有人和他的伯父打官司,他的伯父被关进了县里的牢狱,张以宁到县里辨明道理。知县认为这个孩童很特别,叫他写一首《琴堂诗》,他马上就写好了,他的伯父得以释放,张以宁由此闻名。元泰定年间,他因为通晓《春秋》而考中进士。由黄岩县判官而晋升为六合县尹。因事获罪而被免官,在江淮一带滞留了十年多。元顺帝征召他担任国子助教,屡次升迁到翰林侍读学士,掌管拟写皇帝的诏书。当时在朝中,一些素有声望的博学人士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等相继去世,张以宁有杰出的才华,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在当时享有盛名,人称“小张学士”。明朝军队攻占元朝都城北京后,张以宁与危素都来到明朝都城南京,因为上奏对答符合皇帝的旨意,再次被授予侍讲学士,特别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厚待。明太祖曾登临钟山,张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人随从登上拥翠亭,皇帝给他们纸和笔要求他们写诗(以示宠遇)。洪武二年秋天,张以宁奉命出使安南国(现在的越南),正式册封安南国君陈日煃为国王。临出发时,明太祖亲自写诗一首替张以宁送行。他刚抵达安南国边境,陈日煃去世了,安南国国人请求将印章和诏书授予陈日煃的嫡长子。张以宁没有听从,在洱江停留居住下来,劝告陈日煃的嫡长子向朝廷报丧,并请求继承王爵。得到朝廷命令后,等待下任的使者林唐臣的到来,之后再进入安南境内处理事务。事情完毕后,让陈日煃的嫡长子服丧三年,命令安南国国人仿效中原地区行叩拜礼。明太祖听说后对张以宁大为赞赏,颁赐诏书给他,把他比作汉朝的陆贾和马援,还赐给了他八首御制诗。等到张以宁返回中原时,在路上去 世了,明太祖下诏让相关主管官员运送他的灵柩,(灵柩)所到州县都要举行祭奠的礼仪。
张以宁为官廉洁清正,不为自己谋求私利,奉命出使来来往往,除了缝补过的衣服行装外,并没有其他物件。他本来就是因为通晓《春秋》而考中进士的,所以对《春秋》的钻研尤其专一,很多都是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胡传辨疑》一书最为学识广博,只是《春王正月考》却未能(按计划)完成,在安南寓居了大半年多,才完成了这一著作。来到京城的元朝旧官中,危素和张以宁的名声特别大。危素擅长历史,张以宁擅长经书。危素所撰写的宋、元史稿都已失传了,然而张以宁研究《春秋》的学问却顺利地完成了。
张以宁的门生石光霁,作《春秋钩玄》,能够传播张以宁的学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