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4.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的特点,又暗示抒情主人公因思念羁旅在外之人而日益憔悴的样子。
B.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
C.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意思是:春山已在视线终极,而行人却还在春山以外,即不在视线之内,什么也看不见。
D. “草薰风暖摇征辔”,以乐景写离愁,从而达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15.请从“对面落笔”或“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鉴赏。(4分)
16、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答
14.C
15.寓虚于实,富于联想,“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亦是这种写法,“愁”是一种无形无影的感情。“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作者从各个角度表现离愁,的确非常耐人寻味,有无穷的韵外之致。
16、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二
13.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我们在高中语文课本里学过他的散文
14.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的特点,又暗示抒情主人公因思念羁旅在外之人而日益憔悴的样子。
B.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
C.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意思是:春山已在视线终极,而行人却还在春山以外,即不在视线之内,什么也看不见。
D. “草薰风暖摇征辔”,以乐景写离愁,从而达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15. 请从“对面落笔”或“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鉴赏。
【答案】13. 《秋声赋》 14. C
15. 寓虚于实,富于联想,“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亦是这种写法,“愁”是一种无形无影的感情。“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作者从各个角度表现离愁,的确非常耐人寻味,有无穷的韵外之致。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知识,考生可根据平时掌握的有关欧阳修的常识来回答。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世称欧阳文忠公,“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作品有《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秋声赋》《丰乐亭记》等,高中阶段学过的应是《秋声赋》。
14. 试题分析:C项,“即不在视线之内,什么也看不见”分析不当。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15. 试题分析:本词下片采取“对面落笔”的写法。“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写出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词中虚实结合的特点也很明显。“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残梅、细柳和薰草等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本是写实,但诗人却在这里实景虚用,在其中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则是把无形的“愁”具体化,把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化虚为实,增强了离愁的表达效果。
点睛:本题题干要求从“对面落笔”或“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这首词,所谓“对面落笔”就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这就就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怀远或思归之情既生动又具体,这种手法有强化主题的作用。本词中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采用的就是“对面落笔”的手法。虚实结合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指的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诗中的“虚”,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的部分。虚实结合的效果就是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
译文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