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嵩楼①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怀嵩”,取怀念嵩山、洛阳之意。②画角,古代乐器名,一般在黎明和黄昏时吹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标题交代了人物、事件、地点,综观全诗,即事即景感怀。
B.本诗写景洗练生动,描写角度或仰或俯,时远时近,视听巧妙结合。
C.本诗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烟影重重,诗人登临送目,怀人追往。
D.本诗尾联以景结情,实写酒后乘兴与友人一起踏雪,欣赏覆雪群峰。
15.本诗境界高远,画幅中凝聚着傲岸昂扬的精神。试结合诗句分析。
答
14. D D.“实写”分析错误。“酒后乘兴与友人一起踏雪,欣赏覆雪群峰”为诗人想象的内容,属于虚写。
15. 诗人选取“山”“菊”“松”等意象构造诗境,表现秋肃不可畏、冬威无所惧的嶙峋风骨,虽遭贬谪,却乐观不屈、积极向上,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傲岸不可摧抑的气势。①首联怀人追往,却无衰颓之意,颔联绘景,深秋霜林木落,萧飒中却以“争”“开”二字写出了群山昂扬之势、野菊竞放之态,以景见情,表现诗人面对风霜昂然不屈的精神;②颈联写人,西风萧瑟,诗人却“解带”迎之,无所畏惧;倚栏观松,黄昏斜日中青松依旧苍劲,不为秋霜凌迫;③尾联诗人设想冬日携客、乘兴踏雪之境,以无畏的精神翻进一层,欣赏那玉洁冰清的世界,境界高远。
【解析】
首先,在意境营造上:诗人在意象选择上,选取“山”“菊”“松”等意象,尤其“菊”“松”无一不体现出不畏严寒、傲然不屈的特点,以此来渲染出雄浑开阔、昂扬向上的意境,使得整首诗表现出诗人傲岸不可摧抑的气势。
其次,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气氛凝重。中间两联回到现实,写眼前所见所闻,这两联视野开阔,人与物浑融无问。诗人把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寓于精炼的景物描写之中,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
再次,颈联中,西风萧瑟,诗人却“解带”迎之,无所畏惧;倚栏观松,黄昏斜日中青松依旧苍劲,不为秋霜凌迫。作者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
最后,尾联中,作者设想冬日携客、乘兴踏雪之境,以无畏的精神翻进一层,欣赏那玉洁冰清的世界。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境界高远。
总之,全诗以“感”宇入题,以“兴”字结穴。“云烟”是俯瞰负郭之景,“霜林”是平视远处之景;“野菊”写楼下景物,“解带西风”写楼上风光。“斜日青松”是“倚栏”所见;踏雪看山是登临所想。前六句写所见所感,是实写;后两句设想来朝风物,是虚写。摄景的角度不断变换,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实有虚,描绘了开阔深远的画面,画幅中凝聚着傲岸昂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