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北青萝阅读答案-李商隐,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2022-01-04 17:15超越网

北青萝①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②,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③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④爱与憎。
(注)①本诗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访问山中僧人后所作。北青萝,山名,诗中指僧人所在。②崦,即崦嵫山,古时常用来指太阳落山的地方。③初夜,黄昏。④宁,为什么,何必。
14 .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颔联写景,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诗人的影子;“落叶人何在”与“空山不见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B .颈联刻画孤僧的形象,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其外貌特征,而是仅通过环境描写进行侧面烘托。
C .尾联议论抒情,写诗人悟出的禅理,世间万物皆在微尘,无需执着于自己的喜爱和憎恶。
D .全诗先写出访,次写途中所见,再写遇僧,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起承转合,层次分明。
15 .诗人是如何从这位僧人身上悟得禅理的?请结合前三联简要分析。


14 .B. “仅通过环境描写进行侧面烘托”错,颈联中“独敲”“闲倚”也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了孤僧的形象。
15 .①“茅屋”“孤僧”突出僧人清贫孤独的生活,“寒云路几层”写出了山的深远,表现僧人远离红尘、出世在外的境界。②“独敲初夜磬”写出僧人对佛的虔诚,“闲倚一枝藤”写出僧人的闲适超脱。③黄昏中清脆的磬声,山间寂静的氛围和僧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却能虔心向佛、安闲自适的态度,让诗人悟得禅理。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写诗人寻访僧人之事。时当红日西沉山谷,诗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中的僧人。“茅屋”,写出僧人居处的简朴,“孤僧”,写出僧人的不厌孤独。而诗人此时正逢生活清苦、亲朋离散的艰难岁月,他寻访这样一位清苦而孤居的僧人,显然是要从对方身上获得启示,以解除自身的苦恼。清苦人寻清苦地,孤独客访孤独僧,俗与佛已有了精神交流的契机。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写诗人寻访所经之路程、所见之景物。“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时当深秋,满山的林木飘下纷纷的黄叶,诗人要找的那位孤僧,却不知住在哪里。“人何在”,使人联想到诗人于山林间四处张望的神态,显现出山间林木的密集和僧人的幽藏,愈发表现出这位孤僧远避红尘的意趣,这正是诗人探访的目的。“寒云路几层”不仅写出僧人的高居尘上,也写出诗人不畏辛劳和艰险、—心追寻禅理的热切之举。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僧人的简静生活。“初夜”二字与首句“残阳”相关照,写出到达茅屋的时间。夜幕降临,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独”字与次句的“孤”字相呼应,因为是“孤僧”,所以独自敲磐。虽只身独处,而未怠佛事,可见其对佛的虔诚。诗人此时站在茅屋外边,耳听清脆的磐声,眼望寂静的星辰,深感佛界的静谧与安详,此中再无红尘之困扰。
待到僧人佛事已毕,诗人走进茅屋,与之交谈,对交谈的情状仅用“闲倚一枝藤”五个字概括,却内蕴丰富。“藤”是藤条做的手杖,极为简朴,僧人所“倚”,仅此而已,生活之清苦可以想见;难得的是僧人那份“闲”态,居清贫而安闲自如,从容不迫,让诗人悟得禅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