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香严闲禅师,当时香严寺的一位高僧;李忱(公元810-859),即唐宣宗。唐宣宗曾经处境艰难,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相联成篇。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写出了瀑布在其形成过程中的曲折艰辛,表达了香严闲禅师对生活艰辛的感叹。
B. 近看巨大的瀑布,跳珠倒溅,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此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
C. 前两句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
D. 后两句“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极其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
15. 本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14. A
15. ①托物言志(象征或借物喻人)②该诗通过“千岩万壑”“归大海”“作波涛”等词塑造了历经艰险、心向大海、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③借此表达了宣宗虽历经艰难,但气势高远,具有凌云壮志,表现了他一往无前的豪情壮怀。
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错在“表达了香严闲禅师对生活艰辛的感叹”,这是一首经典的托物言志的诗,借写瀑布的“不辞劳”“出处高”表现诗人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 ;借写瀑布的“岂能留得住 ”“ 终归大海 ”表现诗人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读来使人激奋,倍受鼓舞,诗句中充溢着对瀑布的赞美之情。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倦客”“愁”“枉教”等关键词分析作答。本诗托物言志的手法是很明显的,所以答题时应将物转化成人,将咏物之语转化为人的志向。诗中以“瀑布”自喻,第一句写瀑布历经“千岩万壑”,不辞辛劳;第二句写“瀑布”的高是身边的人无法了解的,只有“远看”才能知道;第三句写“溪涧”(比喻小的位置或身边的小人物)是不能留住“瀑布”的;第四句写“瀑布”一定会流归大海形成巨大的波涛。理解了这些,作者的意图和手法都不难知道了。“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都是写人的远大志向,突出诗人一往无前的人生抱负,显示出勇于进取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