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阅读答案-司马光

2019-12-04 18:31超越网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①
司马光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阕② 。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
【注】:①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上不得志时期。鲜于子骏,即鲜于侁;范尧夫,即范纯仁,范仲淹次子;彝叟,即范纯礼,为范仲淹第三子,范尧夫之弟。三人与司马光皆有交谊。②阕:终,止。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春雨,时当初春,连绵春雨方停,觉得身上衣裳难抵这料峭春寒。
B. “中宵”句表明诗人在与好友相聚痛饮时酩酊大醉,直到夜半方才清醒过来。
C. “卧对”句是说诗人睁眼一看,只见满窗皓月正与他的卧处相对,十分晃眼。
D. “旁观”两句写深夜所感,此时游目旁观,侧耳远听,万象寂然,群动俱歇。
E. 最后两句用“玉壶冰”意象比喻诗人高洁清白的品质,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
15. 诗歌的景物描写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色?景物描写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4. AE 
15. 诗歌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写景物。(视觉、触觉、听觉相结合)有视觉所见荒僻的园林、幽深的草木、清冷的月色;有触觉感受到的久雨初停之后袭人的寒气,让人感觉衣单身寒;有听觉感知的万象寂然,群动俱歇。凄冷的景色烘托出诗人政治失意后的孤寂失落之感。

解析
14. A.开头两句中的“青春”即春季,“阕”是“终、止”的意思,表明春雨停止,可见是写时节而不是写春雨。E. “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不准确。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得到宋神宗的支持,而司马光却极力反对。诗人用“玉壶冰”意象是表明自己的忠心。
15. 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的几个要点:景物描写、艺术手法、作用。景物描写的手法可结合全诗总结从多种感官角度,作用可从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出发思考,及指向诗歌的情感,人物形象,诗歌的主旨等。

鉴赏:
开首两句写时节。青春,即春季。时当初春,诗人却觉得春深,是因为置身于偏僻的南园之故。连绵春雨方停,觉得身上衣裳有些难以抵挡这料峭春寒。
  中间四句写夜半酒醒。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群动,指宇宙间的一切声响。在这雨后添寒的夜晚,诗人与好友相聚,痛饮一番后,酩酊大醉。夜半酒力发散,方才清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只见满窗皓月正与他的卧处相对,十分晃眼。沉醉中醒来,再难成寐,于是便游目旁观,侧耳远听,但见万象寂然,群动俱歇。
  有心事的人往往如此:狂欢的时候,可以把一切都抛在脑后,然而一旦孤身独处,尤其是寂寂长夜难以成眠的时候,心头就会一阵阵地泛起涟漪。此时诗人便正处于此种心境中。他是想起了朝廷中那场关于变法的纷争。当初他在神宗面前与王安石争得很激烈,还给王安石写过两封信进行劝阻,可是王安石不听,皇帝也支持王安石,新法终于推行了,他想:我如此喋喋不休,难道是为了自己?还不是为了社稷、为了君王吗?司马光并不认为王安石的新法有进步意义,而他本人也认为自己是出于一片忠心的,因此最末两句便道:“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未应,一作“未足”,当为“未足”。南朝诗人鲍照《代白头吟》中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后人便以“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以后还有盛唐诗人王昌龄,他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来自比喻光明澄澈的品德,然而诗人在这里却说:我只怀疑“玉壶冰”这个比喻,还不足以用来比拟自己的明洁的品性和操守。这最末两句的点睛之笔,表白了诗人的心迹,也向朋友们流露了压抑于内心的一缕淡淡的委婉曲折之情。
  此诗虽然寄慨很深,却出之以淡笔,由景而情,缓缓道来,语言显豁,不事藻饰,因而不显得抑塞,而仍有一种清新之感。这是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