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庙
[明]梁辰鱼①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②。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③昼舞白霓旛。
龙舆已逐峰头梦④,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⑤,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 ①梁辰鱼:戏曲作家,生活在君庸臣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②水蘩: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所描绘的民间传说中的山神、仙灵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蘅,香草名。
14. 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中的“寒云”“秋来”描绘了庙前的凄冷萧条。
B. “荐水蘩”的意思是诗人走进庙堂后,给屈原供上了祭品。
C. “山鬼”“吹青殿火”及“灵儿”“舞白霓旛”描写了屈原庙的神秘色彩。
D. 颈联采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屈原之死的惋惜,也表达了对荒淫昏庸统治者的愤恨。
E. “斑竹”因斑痕出名,借“斑痕”写泪痕,运用比喻手法,写斑竹对香草杜蘅哭泣。
15. 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结尾有何作用?
答
14. CE
15. 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对着黄昏落日悲啼。这样结尾的作用: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诗人拜谒屈原庙的情感氛围;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身世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山鬼”“吹青殿火”及“灵儿”“舞白霓旛”描写了屈原庙的神秘色彩。”表述有误,场景描写进一步烘托了屈原形象,显示了屈原在后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E项“斑竹”因斑痕出名,借“斑痕”写泪痕,运用比喻手法,写斑竹对香草杜蘅哭泣。”错误,是拟人手法。故选CE。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是“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结尾有何作用?”先审题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抓住诗中景物描写,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通过“鹧鸪”“黄昏”“杂芳”等景物描写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第二问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尾联景物描写的作用:结构上与首联写景“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呼应,渲染诗人拜谒屈原庙的情感氛围。内容上以景结情,通过“鹧鸪”“黄昏”“杂芳”等景物描写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表达了对屈原身世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