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方山
【南朝·梁】何逊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鳞鳞逆去水,
弥弥急还舟。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注】方山:六朝时渡口。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早晨从方山渡口乘舟归乡的情景。
B. "繁霜""苦雾"都是蕴含了悲伤忧郁的情感意象。《诗经· 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鲍照《舞鹤赋》:"严严苦雾,皎皎悲泉。"其中的"繁霜""苦雾"也表达此种情感。
C. 最后四句,将作者归途渐近、 心情愈加忐忑,反而将愁肠翻滚的微妙而复杂的心情逼真地刻画了出来。
D.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作者将寻常情,眼前景,妙手写来,波澜层生,加之整首诗对偶工巧,连用叠字,妙用比喻、拟人,更增加了一层和谐的形式美。
15. 诗歌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
14. D
15. 描绘了一幅抑郁凄清(凝重、静谧、凄清)的画面。秋冬时节的早晨,鸟儿在树枝间发出悲切的叫声。稀疏零落的星星映照在河中,随波浮动。浓霜弥漫,使早晨的河岸变得发白;浓重的雾气笼罩着江水,使河流变得黑沉沉。手法有:①动静结合,寒鸟在光秃秃的树枝间跳来跳去,发出悲切的叫声;几颗星星映落在河中,随波浮荡。一动一静,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情趣。②视听结合(加分析)。③色彩渲染:白皑皑的繁霜遍地,黑层层的浓雾漫江,用“白”“黑”渲染出画面的阴沉.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全诗无“拟人”修辞手法。故选D。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的思路是,首先认真阅读前四句,理解前四句的含义,其次根据对前四句的理解,找出诗人描写的写作意象,根据对意向的分析鉴赏诗人描绘的意境,然后根据鉴赏整理答案。文本前四句“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树叶大概都凋落了,寒鸟在光秃秃的树枝间跳来跳去,发出悲切的叫声。稀拉拉的几颗星星映落在秦淮河中,随波浮荡,闪射着微弱的光。白皑皑繁霜遍地,黑沉沉浓雾漫江”,格局对诗句的理解可以看出诗人描写的意象有“寒鸟”“落星”“繁霜”“苦雾”等意象,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抑郁凄清(伤感)的画面。开头四句,作者描写霜晨景物可谓细致入微,有声有色,很好地烘托出人物的复杂感情。手法分析,需要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点明效果。前四句在景物描写上主要运用的手法有: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色彩渲染等,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