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此小令通过描写烟水、晴岚、人家、画檐、芰荷、沙鸥、香风、珠帘这些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意象,再现了江南水乡风光的秀美。
B. “画檐”是南方富裕人家砖瓦房脊檐上的彩绘装饰,房屋相接说明繁华富庶,“十里珠帘”更是体现江南水乡城市的人烟稠密。
C.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淡”字表面上是指江南秋天景色的悠闲、恬淡;而实际上是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的反映。
D. 作者的情感含而不露,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将赞美和喜爱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
E. 全曲写景以江水为中心,运用远近结合的手法,丛丛芰荷、点点画船、天高云淡、海鸥飞翔、酒旗飘扬、画船相连的市景,一扫写秋常带的悲凉色彩,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13. 试简要分析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答
12. BD
13. (1)流水生烟,山岚耸翠,动静相映,显出烟水迷茫的韵致;画檐相连,残荷丛生,安静恬淡;沙鸥飞舞,珠帘漫卷,给画面增添了几许摇曳之姿;画船驰来,酒旗招展,宁静之中显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样,动静结合,更加突出了江南的美丽可爱。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房屋相接说明繁华富庶,“十里珠帘”更是体现江南水乡城市的人烟稠密。”表述有误,房屋相接说明人烟稠密,“十里珠帘”更是体现江南水乡城市的繁华富庶;D项“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述错误,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故选B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指出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分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如营造了怎么样的意境,或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等。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题题干是“简要分析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题干要求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来分析,阳光照耀江水,腾起了薄薄的烟雾,是动景;两岸人家彩绘的屋檐相连,画梁相接,是静景。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是静景;看沙鸥正在江面上一次次飞舞盘旋,家家珠帘里飘出香风是动景。美丽的船只好像从天边驶来,酒家的旗帜迎风招展也是动景。文中动静结合,更加突出了江南的美丽可爱。
二
13.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5分)
14.请赏析此小令在写景上的表现手法。(6分)
答
13.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1分)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江南水乡天然美景,表现了景色的明丽隽美,将赞美和喜爱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2分)最后一句“爱杀江南”则直抒胸臆,由客观观察转到主观感受,明确表达出作者对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2分)
14.①远近结合,开笔瞭望大江远山,逐渐由远入近写到两岸人家,池塘芰荷,沙洲水禽;(手法1分,分析2分)②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在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手法1分,分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