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杂诗二首阅读答案-曹丕,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2019-09-06 22:58超越网

杂诗二首
曹丕
西北有浮云,亭亭①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②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③。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注】①亭亭:远而无所依靠的样子。②飘风:暴起的风。③吴会:指吴郡和会稽郡。
19. 本诗首联“浮云”象征着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情感。
20. 分析本诗的构思脉络。


19.     (1). 游子    (2). 孤独无依。  
20. 本诗构思新颖别致,诗歌开篇从浮云落笔,前六句写浮云的遭遇,写出其生不逢时、遭遇乱世的凄苦;七八两句点明思乡的主题,由上文的叙事转入抒情;结尾两句转折,点明游子的身份,感情更深一层,从反面抒发了不得归家的惆怅(答“抑郁”“痛苦”亦可)之情。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问:本诗首联“浮云”象征着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着是考查学生赏析把握诗歌手法能力。题干已经指出首联用的手法是象征手法。首联“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西北天空有一朵浮云,耸立无依形状如车盖。一朵飘摇不定的浮云本就与游子的处境极其切合,车是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浮云形似车盖,又分外增一层流移飘荡之感。所以这一联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以“浮云”象征“游子”,结合注释①中“亭亭:远而无所依靠的样子”,首联用“浮云”象征“游子”表达诗人孤独无依的情感。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歌构思能力。“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构思脉络”应为偏正结构,即构思的脉络,就是指行文的思路。回答在脉络,但也要兼顾“构思”的特点。本题题目是“分析本诗的构思脉络”,通读本诗,本诗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前六句,写浮云的遭遇,写出其生不逢时、遭遇乱世的凄苦;七八句“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为第二层,意思是“吴会二郡不是我故乡,如何能够在此久停留”,点明思乡的主题,由上文的叙事转入抒情;最后两句“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为第三层,意思是“抛开忧愁不必说其他,客子身居异乡畏人欺”,点明游子的身份,感情更深一层,从反面抒发了不得归家的惆怅和痛苦之情。


【注】①亭亭:远而无所依靠的样子。②飘风:暴起的风。③吴会:指吴郡和会稽郡。吴本是秦会稽郡,后汉时分为吴和会稽两郡。
1.诗人开篇两句中塑造“浮云”这一意象的目的是什么?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浮云”喻身不由己、无所依靠,诗人塑造这一意象一方面暗示了游子的孤独无依,另一方面为下文的“东南行”埋下伏笔。
2.①采用象征的手法,用浮云来象征游子;②诗歌前六句借“浮云”写出了游子的遭遇,表达了游子生不逢时、遭遇乱世、漂泊不定的凄苦之情;七八两句抒发了思乡但无法归家的抑郁、痛苦之情。(手法及象征意义各占1分,情感表达前六句分析与最后两句分析各占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干问的是“诗人开篇两句中塑造‘浮云’这一意象的目的是什么”,这是针对诗歌中的形象设题。“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一朵飘摇不定的浮云本就与游子的处境极其切合,车是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浮云形似车盖,又分外增一层流移飘荡之感。下面每两句一层,层折而下,把游子流落他乡的遭际写得笔酣墨饱。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应认真审题,主要注意两点,问的是什么,需要答的是什么,比如本题,“开篇两句中塑造‘浮云’这一意象的目的是什么”,问的是开篇中“浮云”这一意象的内涵;然后回归诗句,找到题干中涉及的内容,比如本题,“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先明白“浮云”的特点,再分析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考生可以联想李白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形象来解答本题。
2.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本题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表现手法,二是表达的情感。这首诗歌主要使用象征的手法,用“浮云”象征游子,后面借浮云写游子的遭遇和情感。“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浮云本难滞定一方,却又命乖时舛,恰与突起的狂风遭遇。飘风,暴起之风。以浮云遭遇狂风表现游子为情势所迫不得不奔走他乡,可谓形景切合,情理自然。因受飘风鼓荡,一去便千里迢迢,远至东南的极点了:“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句中没有一个感叹字眼,却有千回百转无限伤怀之味,“行行至吴会",无字不含远飓怨尤之意。这六句诗笔在浮云,意在游子,形象鲜明,意蕴沉深,耐人玩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