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远【注】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注】李宣远:晚唐诗人,唐德宗贞元间进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古诗一般先景后情,而本诗最后依然写景,且景中有情,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B. 首联写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黄榆叶落在被敌人占领的城关上,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气氛。
C. 颔联写被敌人包围的孤城的惨淡之气。“吹角罢”“射雕还”分别从听觉、视觉角度描写。
D. 颈联写大军的军帐与临水遥相对应,诗人遥望着牛羊悠然下山回家,勾画出温馨安适的边疆风光。
E. 尾联两句作者直抒胸臆,写征人正伤心垂泪之时烽烟忽起,突出了边塞战事的残酷。
15. “征人正垂泪”,“垂泪”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4. DE
15. ①悲秋。秋风萧瑟黄叶飘零引发感伤。②戍边生活凄凉。被困孤城,傍晚吹角声音悲怆,更添凄凉。③思乡。牛羊下山,引发征人思乡之情。④战争残酷。烽烟忽起,边塞战事残酷。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诗人遥望着牛羊悠然下山回家”错误,从诗中来看,诗中的主人公应是“征人”,可见应是这些征人遥望;“勾画出温馨安适的边疆风光”错误,从诗中来看,描绘出的是一幅萧瑟凄清的图景,引发征人思乡之情。E项,“尾联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错误,“烽火起云间”是写景,应是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故选DE两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征人正垂泪’,‘垂泪’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如果说“垂泪”是情感的流露的话,考生需要找到引发这种情绪的原因,然后到诗歌中找到能够引发征人“垂泪”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从诗歌首联来看,“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写了秋日黄昏黄色的榆树叶落在敌人占领的城关上,这就引发悲秋伤感之情。从颔联来看,“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孤城”表明征人所处边城已被敌人包围,傍晚的号角声则更增加了孤城的惨淡之气,戍边的凄凉生活让征人 “垂泪”。接着看颈联,“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这是说征人看到牛羊下山,不由得想到家乡的生活,想到自己戍边在外,自然引起思乡之情,因思乡而垂泪。最后看尾联,“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在外征战的人正在落泪,烽火就在不远的地方又开始了,可见战争的残酷,这是因为战争的残酷而垂泪。
翻译
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黄色的榆树叶落在敌人占领的城关上(故:消失的,以前的,在这里引申为被敌人占领的)。被敌人包围的孤城才刚结束吹号角的声音,几个人就骑着马射雕回来了。大军的军帐跟临水遥相对应,牛羊从那上面下来(自:从某地方,在这里不是自己的意思)。在外征战的人正在落泪,烽火就在不远的地方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