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傍老人
耿湋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
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
余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
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
[注]①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第二句写诗人向老人发问,老人未言先自垂泪,总写老人的悲苦,由此设下悬念,让读者急于了解老人垂泪的缘由。
B.第五句中“余生”既指劫后余生的老人自己,又指幸存下来的人们。这句诗交代了战祸连绵,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C.第六句写老人在流浪途中经常受到“轻薄儿”的欺凌,劫后余生本是幸事,但这欺凌让老人的处境更为可怜。更加悲苦。
D.这首诗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以下层老百姓为主角,通过描写路旁老人的不幸遭遇,再现了战争对老百姓的无情伤害。
15.诗歌的颔联交代了什么事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6分)
14.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余生”既指虎口余生,没有像“亲知”那样化为城边战骨,又指年纪老迈,时日无多。是老人白指,并非指他人。
15.①交代了老人无产业,(1分)无亲故,(1分)有归心而无处可归(1分)的悲惨事实。②表达了对老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1分)对罪恶的战争的诅咒,(1分)对和平、安定生活的企盼。(1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颔联是“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前句强调有归心无产业,后句强调“亲知”战死。表达的情感可以从诗人、老人两个角度来分析、概括。
【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老人的不幸遭遇,深刻地反映了肃宗、代宗时期动乱的现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这两句写诗人见到老人的苦况及向老人发问,下六句都是老人自述之语。老人孤独地倚着官树而坐,诗人向前发问,老人未言先垂泪,总写出老人的悲苦,并让人急于了解他垂泪的缘由。“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这两句“乃一篇之警策”。“陌上”,即老人面前的大路,“归心”即思归之心,接着句中又陡然来一转折“无产业”,虽然思归,可是故乡的产业已经荡然无存,回去难以有生活依靠。假如有亲朋可以托付,或许仍然可以归乡,可是老人的“亲知”——亲戚和朋友,又都化为城边的战骨。此句“有”,其实无,反言得妙。这样,既无产业,又无亲故,回乡梦必然成为泡影,读到这里,读者也不禁为老人伤心泪下,和老人一起痛恨,诅咒这可恶的战争。
“余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老人无家可归,无亲友可依,真正是走投无路,因而十分悲痛。“余生”含有双重意义,一是指虎口余生,没有像“亲知”那样化为城边的战骨;二是说年纪老迈,剩下的生命已为日不多了。“艰难日”是说时局还没有太平,可见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时。下句写老人在流浪途中又经常受到“轻薄儿”的欺凌、侮辱,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可怜的老人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最后只能喊出发自肺腑的悲声:“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老人却历尽劫难,备尝辛酸,此时一贫如洗,真不知应该怎么办才好。这两句借与大自然的对比,喊出了老人心中郁积已久的声音,这是对那个动乱的社会的控诉,但这种控诉也不能改变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