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其二)①
苏辙
南商西洛曾虚署,长吏居民怪不来。
妄语自知当见弃,远人未信本非才。
厌从贫李嘲东阁②,懒学谀张缓两腮③。
知有四翁④遗迹在,山中岂信少人哉!
【注】①1061年,苏辙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即“商幕”。他因朝廷大臣不能容直言,辞不赴任。②“东阁”,指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李商隐谒见令狐陶而不得见,写下“东阁无因再得窥”句。③“缓两腮”即缓颊,指婉言阿谀。唐代张说由直言变为阿谀奉承。④指汉初隐士“商山四皓”,初避秦乱隐居,后为汉效力。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曾被任命到南商、西洛,却均未到任,故说“虚署”;“怪”字很自然地转到写“不来”之因。
B. “自知”二字很有分量,意谓自己早就料到朝廷容不得直言,自己直言进谏必然会遭到冷落。
C. 商州是四皓隐居之地,至宋代还有遗迹,作者虽未到商州赴任,但认为当地并不缺乏人才。
D. 这首诗感情淡然,善于运用典故,用语很婉转,含蓄蕴藉,不露不张,颇能代表苏辙的诗风。
15. 苏辙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己“见弃”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 D 15. (1)失望、激愤。他因直言而见弃,“虚署”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失望,内心激愤不平。(2)不攀附权贵。“厌从贫李嘲东阁”表明自己虽见弃,但决不会像李商隐那样去谒见高官。(3)坚守自己的直言敢谏。不会像张说那样由直言“不谀”变为奉承阿谀,不再批评时政。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结合诗歌分析,把握正误。D项,“这首诗感情淡然”错误,从诗中来看,这首诗中应该是满含激愤的情绪,如首联中“南商西洛曾虚署”,诗人因直言而见弃,“虚署”是说他被任命到南商、西洛,却均未到任,表现出对朝廷的失望,内心激愤不平;颔联中先说自己早就料到朝廷容不得直言,自己直言进谏必然会遭到冷落,接着用反语,借“远人未信”来表明他“见弃”不是因为“非才”,而是因为“妄语”,这里也含有激愤之情,由此可见,诗人的情感并非“淡然”。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苏辙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己‘见弃’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分析”,然后理解“见弃”的意思,再分析“见弃”的原因,最后根据诗歌的内容来分析诗人对“见弃”的态度。“见弃”即被遗弃,被冷落;从诗歌颔联“妄语自知当见弃,远人未信本非才”可知,诗人是因为直言而见弃,而不是“非才见弃”,诗人说自己早就料到朝廷容不得直言,自己直言进谏必然会遭到冷落,这里流露出不平之意;从诗歌首联和注释一来看,“南商西洛曾虚署,长吏居民怪不来”“1061年,苏辙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即‘商幕’。他因朝廷大臣不能容直言,辞不赴任”,诗人因为朝廷大臣不能容直言而“虚署”,他以自己的行动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失望,内心是愤激不平;从颈联来看,“厌从贫李嘲东阁,懒学谀张缓两腮”,这里使用两个典故,一是李商隐谒见高官,一是张说婉言阿谀,诗人以“厌”和“懒”二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即坚守自己的直言敢谏,绝不攀附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