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虞美人·梅梢腊尽春归了》阅读答案与解析-刘辰翁

2019-07-13 23:42超越网

虞美人
刘辰翁①
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②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注】① 刘辰翁:南宋词人。宋亡后,词人飘零隐居于深山。② 窖群:地窖、羊群。指苏武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
14. “梅梢腊尽春归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15. 请赏析上阕“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

【参考答案】
14. 描绘出枝头梅花凋谢,冬天逝去,春天到来的景象。交代了时令,引出下文春寒少的感受,与后文描绘的雪和风的山中景象形成对比。
15. 山中的环境尽管阴冷恶劣,仍胜过当年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的苏武,运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写出了对故国的思念。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分析诗歌首句或首联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梅梢腊尽春归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然后圈出诗句中所写的景物,根据诗歌的内容来分析景物的特点,明确了这些内容之后,再来分析首句的作用。诗歌首句的一般作用如下:交代时令、地点,渲染营造……氛围;点题,扣题;引出下文……内容;奠定全诗或词的情感基调。“梅梢腊尽春归了”,这句话所写的景是“梅”,其特点是“腊尽”,可见应是梅花凋谢将尽,冬去春又来;再看这句话的作用,梅花将尽且“春归了”,这是交代了时令--春季,由此引出第二句中的“毕竟春寒少”,此处是春到,且是“春寒少”,让人感觉已是春暖时节,实际上并非如此,词人紧跟着说“乱山残烛雪和风”,这就与首句中的梅花凋谢春天到来的景象形成对比。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看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上阕‘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然后理解诗句的内容,看该句中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什么情感。“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词人说自己即使身在山中,遭受风雨摧残,但境遇也好过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之苏武。前一句是写实,“乱山”,写出周围的环境,“残烛”,是描摹所居室内之情物,“雪和风”,又把词境推向天地,这一句中借助“乱山”“残烛”“雪”“风”写出山中环境的阴冷恶劣,这是词人的现实处境,因为宋亡后,词人飘零隐匿于深山;第二句跳宕翻跌,由自己而想到苏武,意境无比高远,“阴山”,匈奴世居之地,“海”,匈奴极北之地,“窖”指地窖,“群”,羊群,此句典出《汉书•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此处词人引苏武故事,又把自己的处境和苏武的处境进行对比,表现出对苏武民族气节的无限景仰,再结合注释中“宋亡”这一背景,即可知道词人借此表达对故国的思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