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府张参军附学及第东归
韩翃
邻家不识斗鸡翁①,闭户能齐隐者风。
顾步曾为小山客②,成名因事大江公③。
一身千里寒芜上,单马重裘腊月中。
寂寂故园行见在,暮天残雪洛城④东。
【注】①斗鸡翁:汉代王奉光好斗鸡,与宣帝识,后封侯。②山客:指隐士。③江公:汉武帝时的经学博士,精通《诗》和《春秋》。④洛城:指古代洛阳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一二句,“斗鸡翁”与“隐者风”对举,表达作者对张参军有隐者风范的高度赞赏之情。
B.“顾步”二字,活现出张参军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暗示其以隐求仕的心态。
C.张参军成名的原因诗中作了交代,这也是古代士子求取功名的路径。
D.全诗多用对比,将张参军及第前“寂寂无名”与及第后“衣锦而归”的情态栩栩如生地描画出来。
15.本诗“一身千里寒芜上,单马重裘腊月中”两句,值得品味,请简析其精妙之处。 (6分)
答
14.B(“以隐求仕的心态”有误,诗句写的是张参军及第前籍籍无名的隐士生活状况。)
15.①运用白描手法,描摹出张参军赴考途中和及第荣归时的情景。②运用对比手法,凸显出张参军及第前后具有天壤之别的生活特点。③选取单纯的意象构成画面,表现人物。④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张参军的赞赏之情。(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即可。)
赏析:(仅供参考)
关于韩翃的史料不多,按照鞠飞的观点,韩翃生卒年当在唐开元七年(719)至贞元四年(788);按鲍俊琴的说法,韩翃主要经历了才名早负的青年时期、多风多雨的幕僚时期、否极泰来的御笔点官时期,第二阶段创作最多,成就最高。其创作多是赠送往来、酬唱应答之作。
《送王府张参军附学及第东归》一诗之解,本于《唐音癸笺》载“韩员外诗匠,意近于史”原则读解。
首句写张参军进士及第前“不为人识”,连邻居都不看中,其籍籍无名之状态可想而知,但张参军真正的情形呢,作者用了“能齐隐者风”来表达,当有赞许之意在其中。“隐者”,隐士”,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张参军闭门读书之人,有隐者风范却不被人知,当是作者对其人品学识的肯定。“斗鸡翁”是用典,也表明张参军将来是一位有作为之人。
颔联交代张参军曾有过的隐居生活经历,“顾步”二字描写其隐居生活的状态,那种怡然自得、读书为乐的生活可以想见。正是埋首穷经方能一举成名。
颈联描绘张参军独自一人远离家乡,孤身求学,秋闱及第“单马重裘”的情景。路途的孤苦荒凉等等情状可以通过“寒芜”一词去体会,及第后的生活与及第前有天壤之别,这已是常识了。从这里,是可以看出韩翃是有人生体验的。按照当今学者研究的成果,韩翃的生平并不详实,但他少负才名,被召“翰林待诏”,天宝十三年(754年)进士及第,却是有据可考的。这里不敢妄断本诗是在他幕僚时期的所作,但从赠诗中可以看见韩翃自己的影子。
尾联两句,描写张参军东归,照应诗题。故园的道路依然是来时的路,故园也依然是当年的故园,故园冷落,回故园的道路也是冷落的,那不是当年外出时的一样的冷落吗?归去,腊月里暮天残雪却是从洛阳出发,及第荣归的。
全诗有实写有虚写,时空转换跨度大。作者对张参军埋头苦读、皓首穷经、一举成名充满了赞扬之意,有对人生追求的昂扬之气。而“昂扬”之气也是韩翃诗歌里透露的一以贯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