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蓦山溪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张中孚,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

2018-06-02 09:34超越网

蓦山溪
张中孚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
【注】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B.“听楚语,厌蛮歌”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C.“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通过写终南山未改旧时的青色,写出了家乡仍然充满生机。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示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E.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15.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分)

14.C E(C.“写出了家乡仍然充满生机”错,结合前句中“冷烟残照”,可知是用终南山的苍翠未改反衬家乡景色的荒凉、萧条。E.“直接写”错,是借老马间接写出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15.词的上片中“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回忆少壮时节建功立业、挥刀立马、春风得意,抒发的情感是喜: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但是“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日功名已成土,梗落江湖,抒发的情感是忧: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
词的下片中“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抒发的情感是喜:重回故里的欣喜;“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抒发的情感是忧:物是人非的伤感。 (每点2分,共6分)

注释
1.蓦山溪:词牌名。又名《上阳春》、《蓦溪山》。《清真集》入“大石调”。双片八十二字,前片六仄韵,后片四仄韵。亦有前片四仄韵,后片三仄韵者,列为别格。
2.山河百二:形容山河险要,二万人足当百万兵。
3.关中:函谷关以西。
4.貂裘绣帽:华贵的戎装。
5.省(xǐng):知觉,解会。
6.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亦称南山。

参考译文
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我少壮时代也曾横刀立马,建功立业,锦帽貂裴。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日功成名就之士此刻却像浮萍和桃梗一样漂泊在江湖上,沦落任由他人。整日听着他乡的语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感到厌倦,往事实在是不堪回首,有谁知道呢?
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又一次欣喜地回到了故乡。虽然老马识途,但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景象频频悲鸣。长安已经几度易主,只有那终南山色依然是青青如昔。


赏析
天会八年(1130年) 张中孚入金为镇洮军节度使知渭知,兼经原路经略安抚使。金归宋河南、陕西地,中孚又入宋留临安后来,皇统中,张中孚又再次北归金朝。经过这在宋金之间的几番折腾,他尝遍人生旅途的酸甜苦辣。在这次北归以后写下了这首《蓦山溪》。 
这是一首追述年少壮志和感慨抱负难展之作。开篇豪情满怀,赞颂家乡。“壮岁”三句追述年少远志豪举,意气风发,威武形象跃然纸面。“时移”五句喟叹时事多变,“落”、“听”、“厌”三字写尽往事不堪回首。换片笔转老去,“老马”三句谓虽是识途老马,但面对“冷烟残照”,也伤心不已,壮志难酬。对照终南山色,更是感慨万端。全篇大起大伏,腾挪摇曳,于刚健之中含婀娜,反映了金词中尊崇东坡豪放词的风格。
词的上半阕是词人对自已人生旅程的追述。他少壮之时,喜好功名,貂裘绣帽,跃马横戈,诚然是一位意气风发、奋力进取的伟丈夫。但是随着“时移事改”,词人昔日的激情逐渐消失殆尽。他仿佛成了浮萍断梗,随水飘浮,身不由己。“听楚语,厌蛮歌”,形象地说明流转的地方之多之久。在这上半阕的后面几句中,从沦落江湖的 “萍梗”这一形象上,从“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词句)这一言简意赅的深沉喟叹中,表达了词人对自己后半生的遗憾和悔恨。
词的下半阕主要是抒发自己重返故里时的心情和感受。伤时叹老,本是文人词客的常见心理。但这篇作品中流露的迟暮之感却又颇不同于他人。暮年回乡,心里应该是欣喜的,故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然而词人是于此地出生成长,于此地仕宋守土,又是于此地举军降金的。经过后半生的折腾,此番回乡,景物依稀似旧,而自己人已老大,情怀亦不似旧时了。故接着写老马虽识途,但见到眼前“冷烟残照”的景况,也为之不安而嘶鸣。这里借马而说自己,转入归家时心境的不堪。末韵五句连用两典。“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括用刘禹锡诗意以寄感慨。刘诗的“不改南山色”是陪笔, “其余事事新”才是主意,慨叹贬离长安二十三年之后重来,朝中又换了一批新贵。此词借说山色依旧而自己却日趋老大,不只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老”。“长安道”以下数句,照用白居易《长安道》诗“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原句,加以“须信”二字插入,表示承认前人所说的话深得吾心。句中充满了对人事世情变化的复杂感情,借他人的言语,说自己的心情,可谓不写之写,又尽而无尽。
张中孚这首词在艺术技巧上有它的独特之处。首先,它在构思上采取了山回溪转、曲尽其意的手法。词一开头,词人先说自己“壮岁喜功名”时的行为,接着将笔锋一转,叙述自己如萍梗之落江湖后的经历,然后用“往事知多少”这一感叹来结束对往事的回忆,以便进人暮年回乡之时的描写。如果说词人在上半阕中还只是在时事上跌宕起伏,那么在下半阕中,他则要作思想感情上的腾挪摇曳了。下半阕词人先说自己重返故里,为之欢欣。按一般的想法,全词完全可以在一片欢快气氛中结束。然而,出乎意料,在最后几句里,词人又将笔锋突然一转,用“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的伤感调子作结。正由于这种构思上的曲折多变,全词就展现了一种峰峦层出之感。词人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感受之所以能在一首中等长度的词中基本得到体现,也正是凭借了这种山回溪转的构思。不仅刚健之中含婀娜,而且这种手法的运用,又恰到好处地与词人本人的经历和心境结合了起来。比如当追述少年经历,词人的笔触是刚健的,而一旦叙写老年的感受,给人的感觉则又略带阴柔。正因为此词是以清道之笔,写慷慨之怀,于刚健之中,亦含婀娜,所以,在大抵尊崇苏轼豪放风格的金代词作中,别有一番韵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