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蓟门①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蓟门:在今北京西南,盛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增加全诗的气势。客是诗人自称,游目纵观,不禁激情满怀。
B. 汉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显示出汉将军营中的轻敌和松懈,让人不禁惊讶,忧心忡忡。
C. 颔联和颈联描绘出一幅边塞特有壮丽景象: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充满阳刚之美。
D. 诗歌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
16. 《汇编唐诗十集》评价此诗“调高语壮,是盛唐最上格”,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上述评价的理解。
【答案】
15. B
16. (1)语壮,是指语言风格雄浑豪放。选取边塞特有的胡笳、烽火,再加上万里雪光,猎猎旌旗,“生”“动”“连”“拥”四个动词勾勒出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自然令人心灵震撼。
(2)调高是指气势昂扬,情感饱满。即使在边塞艰苦的条件下,边疆将士呈现出的依然是意气昂扬,军威赫然,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显示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
(3)登台所见,激发了诗人豪迈之情。尾联用典抒情,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抒发了想要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是一篇充满盛唐气象,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解答本题,应当结合诗句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以及作者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考虑。
本题:B项“汉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显示出汉将军营中的轻敌和松懈,让人不禁惊讶,忧心忡忡。”中“轻敌和松懈,让人不禁惊讶,忧心忡忡”错误,依据第二句诗“笳鼓喧喧汉将营”意思是“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吹笳击鼓,喧声重叠”说明军营士气高昂;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形象、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此诗自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本诗前四句“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选取边塞特有的胡笳、烽火,再加上万里雪光,猎猎旌旗,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禁的军容,这说明边塞条件艰苦,但边疆将士呈现出的依然是意气昂扬,军威赫然。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战士气势昂扬,情感饱满,这就是“调高”;再加上颈联“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的描写,运用“生”“动”“连”“拥”四个动词勾勒出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语言风格雄浑豪放,这就是“语壮”; 尾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