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溪上谣阅读答案-林希逸,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

2021-09-26 20:27超越网

溪上谣
林希逸①
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
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
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
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
人生何必学瞿仙,我行自乐如散圣。
无人独赋溪山谣,山能远和溪能听。
【注】①林希逸,是南宋有名的山水画家。②养丹,道士静候金丹炼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写作本诗时能把诗情和画意结合起来,在选景和构图上有独到之处。
B.诗人行吟溪山,认为自己沉浸在美丽山水之中,获得了心灵的满足,乐在其中,不必求仙求圣。
C.诗人在畅游山水时无人陪伴,但他并不孤独,因为有远山静静地相对而坐,又有潺潺流水相随。
D.诗人采用歌谣体式,随意而吟,自然闲散,如行云流水,这与诗人抒写闲逸恬静之情是很合拍的。
16.《宋诗鉴赏辞典》评价这首诗“创造静的意境颇得王维‘鸟鸣山更幽’之妙。”诗人是如何创造这一意境的?请简要分析。(6分)


15.C(C项,“有远山静静地相对而坐”是错误理解了诗意。诗的第一句就写到“溪上行吟山里应”,意思是说山与诗人的歌谣相应和,而不是“静静地相对而坐”。)
16.①以动衬静。通过山的回音、溪流的水声、山鸟的叫声,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②正面描写(或比喻写静)。通过直接描写野鸡孵卵、睡鸭栖芦的静态,勾画出一幅恬静的溪山图。(或①为了创造静的意境,诗中选取“溪上行吟山里应”“溪流自漱”“山鸟相呼”之声,从声音上以动显静,故曰“溪不喧”“山愈静”。②写“野鸡伏卵”“睡鸭栖芦”之态,则是直接写静态:“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这一联状物工巧,以道士“养丹”比喻野鸡伏卵,以老僧“入定”比喻睡鸭栖芦,新颖独到,风趣盎然,使这幅恬静的溪山图更添情韵。每点3分,答对观点1分,分析正确2分。)

【诗意解读】
南宋时期山水画很盛行,写山水的诗也很多。那时朝廷偏安一隅,国事不可问,许多文人厌倦世事,遁入山林。他们啸傲湖山,作画吟诗,借以寻求精神的寄托。《溪上谣》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诗人以传神之笔,绘出了一幅意境幽远的“溪山图”。溪绕山间,泉流石上。诗人行吟闲步,罕闻人语,但见溪光。溪流自漱,泠泠作响;山鸟相呼,嘤嘤成韵。野鸡伏卵,似高士养丹;睡鸭栖芦,如老僧入定……这里,没有喧嚣,没有束缚,一切宁静、和谐、自由自在。置身其间,真有出尘之感。这幅宁静的画面,与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也曲折反映了当时南宋人民渴望安定的心愿。
这首诗着力创造静的意境。“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这四句化静为动,把溪和山都写活了。它们似乎有灵性,有感情,诗人吟啸,山同声应和;诗人闲步,溪形影不离。溪影山声,使这幅静的画面显露出生气,富于情趣。为了进一步创造静的意境,诗中还选取“溪流自漱”“山鸟相呼”之声和“野鸡伏卵”“睡鸭栖芦”之态,作为山声、溪影的点缀。前者继续从声音上以动显静,故曰“溪不喧”“山愈静”。后者则变换手法,直接写静态:“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这一联状物工巧,以道士“养丹”比喻野鸡伏卵,以老僧“入定”比喻睡鸭栖芦,新颖独到,风趣盎然,使这幅恬静的溪山图更添情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