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诗人勇于拳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B. 颔联一个“钟”字赋予大自然人的情感,写出了泰山景象的神奇秀丽。
C. 颈联诗人抓住“云”“归鸟”两个景物细节,表现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D. 全诗无一“望”字,却由远及近,通过诗人亲眼所见,句句写向岳而望。
15. 诗人运用哪些手法写泰山之高?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4. D
15. ①侧面烘托。首联写诗人在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颈联写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②谊染。颔联写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速天蔽日的形象。③想象。尾联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虚写泰山之高。④衬托(正村)。尾联以群山之矮小,衬托出泰山之高耸。
【14题详解】
D项,诗歌的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井非是诗人亲眼所见,也非“向岳而望”,而是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故选D。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干问“诗人运用哪些手法写泰山之高?”,这是对描写手法的考查,可从对比、衬托、白描、联想和想像等角度分析。—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曰,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曾云”,写细望泰山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峻;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小,虚写泰山之高。
简析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