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又呈吴郎》阅读答案与赏析-杜甫

2021-08-09 21:15超越网

又呈吴郎①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吴姓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住。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说自己以前一直听任西邻妇人来打枣,因为她是个没有子女供养的缺衣少食的穷人。
B.颔联诗人认为妇人来打枣多少会怀着一些恐惧的心理,所以主人更要表示亲善之意让她安心。
C.颈联说插篱笆的举动会让本就有戒心的妇人觉得主人真是要阻止她打枣,劝告意味十分委婉。
D.本诗由生活琐事触发思考,提醒亲戚要怀恻隐之心,与邻妇和睦相处,风格轻灵,耐人寻味。
16.尾联似乎和嘱咐吴郎没有什么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15.D.“提醒亲戚要怀恻隐之心,与邻妇和睦相处,风格轻灵,耐人寻味”理解错误,尾联道出了人民贫困的社会根源,也表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深情和心忧天下的胸怀。
16.尾联呈现了打枣事件深广的社会背景:征求不休,战乱不止。体现出杜甫的“良苦用心”:如果能明白是什么导致了邻妇的苦难,就会想得更深远,而不再计较几颗枣子,从而达到嘱咐的目的。


译文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鉴赏
诗中的吴郎是杜甫的亲戚,在此之前杜甫曾以诗代简,赠予吴郎,题为《简吴郎司法》。这是给他的另一首诗,所以叫《又呈吴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把原来居住的瀼西草堂借给从忠州来的吴郎,自己移居东屯,此后与吴郎常有往来。他比杜甫年轻许多,所以杜甫亲切地称他为“郎”。吴郎任州的司法,所以称他“吴郎司法”。
瀼西草堂前有枣树,杜甫住在这里时,西邻的一个妇人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吴郎来了以后立即插上篱笆,不让她来打枣了。杜甫得知此事后,便写了这首诗劝说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一开头说明自己当初的态度。好像是让吴郎对照一下,使他感到自己的态度不对。“堂前扑枣任西邻”是倒装句。任凭西邻在堂前扑枣。倒装之后显得新鲜。这西邻是个什么人呢?是一个无食无儿的妇人,她毫无依靠。杜甫同情那妇人,任她打枣,这并不难做到。难能可贵之处乃在于他体贴这妇人的心情,能为她着想。这妇人当然也知道到别人的堂前打枣是不对的,她怀着恐惧,唯恐受到主人的斥责。唯其如此,就应该对她格外亲切些。所以杜甫说:“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她如果不是因为困穷,怎么能做出这等事来呢?只是因为她心怀恐惧,反而要对她格外亲切,好使她放心地来打枣。
杜甫这里说“不为困穷宁有此”,意思是说这妇人已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一般的贫穷还不至于打别人家的枣,这妇人已是“贫到骨”,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以上是正面说明应该怎样对待那位打枣的妇人,接下来是委婉地批评吴郎。在批评之前,先为他开脱了一句“即防远客虽多事”。“远客”指吴郎,《简吴郎司法》一开头就说:“有客乘舸自忠州”。他从忠州来到夔州,是远客。那么是谁防远客呢?是那个妇人。她对你这位远客怀着警惕,怕你不许她打枣,那是她太多事了,你不是那么小气的人。这一句先说那妇人不对,然后才批评吴郎:“便插疏篱却甚真”。可是你一来就插上篱笆,把堂前的枣树围了起来,未免太天真了吧!“甚真”有不同的讲法,有的说吴郎插上篱笆使妇人见了便当真了,有的说吴郎插上篱笆倒像是真的不许她打枣了。这些解释未尝不可,但不是太好。我看,“真”在这里有特定的含义就是天真的意思。天真没有什么不好,“甚真”,过于天真就有点批评的意味了,也可以说是褒中有贬。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已诉”是说那个妇人曾经向杜甫诉说过自己的贫穷,她因官府的横征暴敛而贫到了骨。“贫到骨”意思是穷到底了,一无所有了。“征求贫到骨”虽是西邻一个人的事情,但她是有代表性的。杜甫想到造成人民贫困原因的战乱仍未停息,不禁泪如雨下,把整条手巾都沾湿了。
在任人扑枣这一小事上,杜甫表现出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他不仅同情她的处境,而且体贴她的内心。不仅为她一人流泪,而且也为成千上万受苦的人民流泪。从身边琐事推衍到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这是杜甫伟大人格的表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