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①。
[注]1:①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注]2: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白居易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看见窗外积雪,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15.下列对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已很大。
B.“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C.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D.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优美,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16.你认为最能表现诗人孤寂心情的诗句是哪一句?具体说一说。(2分)
17.说一说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夜雪的?(2分)
答
15.(2分)D.诗境平易
16.(2分)时闻折竹声:“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仅仅是因“衾枕冷”而难以入眠,更主要的是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17.(2分)没有直接描摹夜雪的形状颜色姿态,全部采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叙写夜雪,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二
14.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题目“夜雪”一词点明时间,引人联想,全诗也围绕这个词展开。
B. “ 衾”字,与杜甫“ 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 衾”意思相同, 为“ 衣服”之意。
C. “复见窗户明”是月光照射的效果。“夜深知雪重”中的“夜”呼应题目。
D. 三四两句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E. 三四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真切地呈现出一个清宁世界。
15. 此诗对“夜雪”的描写最大的特点是侧面描写。请问是如何从侧面来写夜雪的? 请从人体感觉的角度来分析。
答
14. BC
15. 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
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衾……衣服”错误,从诗中来看,“衾”应是指被子。因为诗句中说“已讶衾枕冷”。C项,“月光映射的效果”错误,“复见窗户明”,从诗歌中来看,应是雪映照的效果,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如何从侧面来写夜雪的? 请从人体感觉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