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民以食为天”,看似寻常的一日三餐,蕴含人世间种种滋味。烟火氤氲间,总能让人咂摸出生活的喜怒哀乐,感受到追求的酸甜苦辣,咀嚼着人世的悲欢离合……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材料的内容论述的是由日常的吃饭饮食,引申到人生的诸般滋味,“看似寻常的一日三餐,蕴含人世间种种滋味”,“种种滋味”包括“生活的喜怒哀乐”、“追求的酸甜苦辣”、“人世的悲欢离合”等等。作文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都不能脱离“吃”这个中心词,不可抛开吃饭饮食,谈人生苦乐,要将人间饮食与人生滋味相联系。
立意参考角度:
饮食与文化;
“吃”中有人生;
舌尖上的人生滋味;
“吃”与生活变迁。
舌尖上的“清欢”
林清玄曾在《人生最美是清欢》中说道:“清欢,是一个人品尝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许多人吃遍天下美味佳肴,却从未体会过“清欢”的滋味。
“清欢”在老爷爷烤的红薯中。一日放学,我独自在校门口等父母。凛冽的北风一阵阵刮来,冻得我两手缩在校服中,下巴埋进衣领里,恨不得把整个人都装进校服。站了许久也不见父母来,身体冻得瑟瑟发抖,肚子也“咕咕”叫起来。望着不远处的便利店,摸摸口袋里屈指可数的硬币,便打消了去吹暖气的念头。这时,伴着寒风有一种食物的香气扑来,似乎是烤红薯的香味。顺着香气飘来的方向,我看见一个穿着厚厚军大衣的老爷爷推着一辆破旧三轮车正慢慢过来,那香味正从他车上所放置的大铁筒里传来的。老爷爷冲我咧嘴笑:“孩子,来一个红薯吧!”我正欲上前,却又害怕钱不够,连忙推辞:“不、不用了。”老爷爷仿佛看出了我的窘境,笑道:“孩子,我已经收摊正准备回家,就剩没几个了,这个红薯就当我送给你了。”我不好意思地接过红薯,连声道谢。我看看周围冒着一圈圈白腾腾热气的红薯,把它紧紧地捂在手里,红薯的温度瞬间从手心传导到全身,我感受着珍贵的暖意,轻轻将它剥开,小心翼翼地品尝这冬日的温暖,一股暖意有上心头。红薯每一口都是松软的,入口即化,在那个寒冷的傍晚,那只红薯的味道胜过了肯德基,麦当劳,它暖了我的胃,暖了我的心。
“清欢”还在母亲熬的小米粥中。临考前夕,挑灯夜读,学习压力大,我上火了,吃不下东西,精神有些不振。母亲心急如焚,听说小米粥能去火,于是母亲买来食材,准备熬粥给我吃。熬制小米粥是很费时间的,母亲那几日都要比平日早起一小时,守在灶头前熬粥。待我醒来,满屋里是小米粥的清香。闻着这味,我人都感觉清爽不少。待我坐到桌前,一碗冒着腾腾热气的金黄的小米粥,几碟开胃的小菜,一杯牛奶,早已摆在餐桌上,等我“宠幸”。小米粥不烫,入口的温度刚刚好,每一口都是糯糯的、稠稠的,整个屋子都飘着淡淡的香味。小米粥配以一口口每日不同花样的酱菜,那感觉令人一天都神清气爽,似乎肚里的那些污浊之气,也一道排出体外,让我每一天都有了精神。
舌尖上的“清欢”就是一剂良药,让人们在世俗中返璞归真,找寻最初的那份感动,舌尖上的滋味就是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