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有的同学说:“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
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则材料共两段话,第一段共两句话,第一句吴冠中的话意在提醒学生,“美”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个引子,目的为了引出后面的内容;第二句说明审美的实质和懂得审美的意义。总之,材料的第一段意图很明显,即要求考生围绕“懂得审美”进行阐释与分析。第二段中提供了三个同学有关审美的观点:第一个“生活无美感论”,认为“三点一线”的现实生活单调、枯燥、乏味,没有美感。固然,单调、乏味不能产生美,但是并不等于说“三点一线”的生活就是单调的、就没有美感。事实上,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丰富多彩的校园风光、神秘浩瀚的知识海洋、个性各异的老师同学,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第一个观点忽视了审美主体对美感的挖掘和追求。第二个“审美等于打扮论”,这是对审美理解的狭隘化。诚然,审美与个人打扮有共同的部分,但个人打扮只是审美的一部分,审美要比外在形象更深广,更有精神力量。第三个“小资情调论”,这种论调混淆了三个概念:审美、生活仪式感、小资情调。审美是需要生活的仪式感,因为审美需要生活的”小确幸”,审美需要关注生活细节,审美需要优雅地生活。但“生活的仪式感不等于小资情调”,小资情调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品位、思想水准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具有的生活态度;相对而言,小资情调更需要花费与开销,而审美只是需要生活的仪式感,而仪式感并不需要过多的花费与开销。第三个同学的观点,太注重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而忽略了审美思想与浪漫主义。这一点,需要考生进行深度分析、仔细比较和理性判断。根据第二段最后的总结,我们可以得知:这三个观点属于“不懂审美”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这三句话是命题者给写作者提供的写作靶的,写作者需要对这三个同学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甄别、取舍,理性判断,辨识真伪,阐明理由。题目要求考生以学生的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考生必须紧扣“审美”,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当然,这并非说只要写到“审美”即可,“审美”只是一个写作场域,要想写得精深,还需要精准化审题,思维内向聚焦,找出核心立意。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是对传统德智体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部分,懂得审美,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和格局。所以,本次写作考生能结合材料内容,既谈审美的价值与意义,并倡议大家端正审美态度(懂得审美),也能针对不懂得审美的认识进行理性判断,辨识真伪,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的,视为最佳立意。
参考立意:
以美育智,美美与共;
美善相乐,完善人格;
生活留心皆是美;
不懂审美,世界与你无关;
做一个“美”的发现者;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追求实用无可厚非,善于审美境界更高
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美育是一种刚需
美育是一种刚需
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
根据教育部日前与13个省(区、市)签署的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当地政府将会同教育部门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建立美育评价制度。这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印发之后,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为时不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人文共审美一色
落寞与辉煌,彷徨与呐喊,人文锻炼坚强中国,美育铸就出彩中国。
中国自《周易》开始,便有了审美意象,因此感受美,欣赏美不是空洞的号召。美育者,又名日美感教育,是以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现今的美育便是以培养此能力为主要目标,人之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欣赏美的心灵创造美的双手。”而今美育的高度重视,便是以美育人,使人文共审美一色,成就多元人生,构建出彩中国。
智育为理性,为规则,为定一;美育为感性,为温情,为变通。
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有言:“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智育使人明理,美育使人通情。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和谐秩序,不仅仅需要理性教育,感性教育也至关重要。只有将美育和智育相辅而行,方可完善德育之重任。使人能贤而能容凡,知而能容愚,粹而能杂,方可称之多元人才,使美育和智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美美与共,铸就出彩中国。
美育的实行需要教育体制的支撑,美育的推广需要教育者的助力。
只有教育体制的日益完善,才能支撑美育工作的每一步前行,而只有教育者的坚持付出,才能赋予美育教育无止境的精彩。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新时代的领路人重点指明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坚持以美育人以文人,提高学生审能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唯有全面贯彻美育工作要求,落实美育工作稳步施行,才能日益完善美育体系,为祖国的明天培养更完善、多元化的人才,铸就出彩中国。
新探索,新方法,新形式,用创新为美育工作大情怀寻找小切口。
美育工作并非单一枯躁、唯课堂讲义一种实施方法,新时代需要不断创新为美育寻找更贴切易于接受的途径。中国现今的节目就十分恰如其分的运用自媒体来进行美育工作。中国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味流传》和大型竞赛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都运用新的艺术形式,通过新的媒介来达到美育之效。水是烟波横,山是眉峰聚是其传递的自然之美之生动;酾酒临江,横架赋诗是传传递的交往之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其传递的情趣之美。中华大地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是美,蓬莱文章,古今佳作亦是美,华夏土地是美的厚积之地,只有我们潜心挖掘,方可铸就出彩中国。
智育和美育齐飞,人文共审美一色,用心去感知美的境界,共同铸就出彩中国。
美似玉,育更美
秋叶静美,人们不认识美,何得以将美刻于瓷器中?山河壮美,人们不体验美,何得以将美跃然与纸墨间?知识最美,人们不教育美,何得以多情自在逍遥于苍穹之下?
美育如同泛泛江河湖河之上的灯塔,指引一叶叶扁舟奔向成功的港湾。美是人之所向,纵观古今,美融入于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耀眼成就中。而美感教育必不可少。柳公权,当今世人仍在临募其《玄秘塔碑》,他的字,苍劲有力,乘中见刚,字字如同宝玉一般璀璨耀眼,而他拜诗于颜真卿,赏古鉴右,虚心学习这种对书法艺术美的感受,将字传达出美的灵性。总结欧体与颜体,在两位大书法家的字美熏染之下,独创自己对艺术美理解的柳体,而他又官至当时国家最高书法老师。若不是美育,就在面对长江时就没有“大江东去浪淘沙”的雄壮意境;若没有美育,在黄沙冲天的大漠面前,就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孤寂豪迈图;若没有美育就没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深秋晚景图。
美育是桨,智育是舟,有舟无桨顺水而行,难以自立,舟棹兼得则可以行遍天下而无所阻。北大校长蔡元培曾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德育之完成者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不仅教授知识而且要教授如何用知识去体验感受美,进而创造美。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多部电视传统古诗词节目,引领人们领略圣贤们“行比一乡,德合一君”的旷世才情,体验“千树万树梨花开”和“万径人踪灭,千山鸟飞绝”的时间静止一样的美。当今时代,人们简单枯燥的生活中就需要美来装饰,美能塑造人生,用知识将美充斥生活,用美不断创造知识,不断使得人类步向更昌盛的世界中。
美是塑像的模,育是刻刀,美育将人的灵魂刻画,将思想络印上文化中美的记忆。文化中的美渗透在每一个文明中,古埃及人金字塔矗立于沙海中,是他们的永恒信仰;雅典时期雕塑与绘画注入文化的力量,将美与文明推崇到顶盛;中国文化就隐藏在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血液中,国画中的留白意境令人欣然向往,每当我们看到青铜器上刻画的人与兽,文化的记忆点燃了心中的美,推动我们一步一步走在创新的前端。
二十八星宿凝望苍生,星河倾注于天幕下,美使生命得以像玄武驻足于永恒的天空;星转斗折,嫦娥奔月,东风呼啸,蛟龙深入海渊,育使生命得以突破云顶与日月同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