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名学生涌向街头举行集会、游行。
1964年4月20日,王尚海带领着的一支369人队伍挺进塞罕坝,其中三分之一多是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
1978年3月7日,17岁的倪军到上海交通大学报到,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中的一个。
2006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大学生村官”郭华彬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水定镇坝房子村上班了。
2016年8月21日,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历经磨难,12年再次夺冠,这几个姑娘平均年龄24岁。
一代代青年为人生勤学苦练,为梦想执着奋斗,为国家前赴后继,留下一段段历久弥新的青春记忆,树起一座座功勋卓著的青春丰碑。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留给下一届高一学生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做此类题目,要认真审读材料,找关键词,领会材料内涵和侧重点,明确作文的隐性和显性要求,联系现实,选取合适的角度立意,完成写作。“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是写读后感悟。所给材料是考生展开联想和思考的触发点。具有相同点:都是青年人事例,都是写一代代青年为人生勤学苦练,为梦想执着奋斗,为国家前赴后继,有追求,有作为。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五四运动,做时代先锋;艰苦年代,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完成使命;紧跟改革步伐,积极追求;新时代青年,名牌大学毕业,从最基层的岗位去做起;体育健儿,奥运赛场为国争光……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青春应该怎样度过,青年人要追求什么,青年人为此应有怎样的姿态和行动。可以就自身的梦想和追求来谈,也可以从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角度来谈。文章要留给下一届高一学生阅读,命题有一定的限制性,涉及阅读对象,要立足自身,联系现实,具有针对性。无论切入点如何,只要观点明确,自成其理,都可。
参考立意:
1.五四精神永传扬 (五四青年与青春丰碑)
2.青年与时代共进步(青年与时代)
3.青年是时代的弄潮儿 (青年与时代)
4.青年人应勤学苦练,报效国家(青年,勤学苦练,国家)
5.青年强,国家盛 (青年与国家)
6.青年的成长见证中国梦的实现(青年与国家)
7.民族复兴,在我青年 (国家与青年)
8.青年的奋斗是时代的主旋律(青年,奋斗,时代)
9.前仆后继,展我青年风采(历史,现在,未来,精神传承)
青春可贵当珍惜,读书报国可经典
自古英雄出少年,从来纨绔少伟男。三年高中生活,三年拼搏时光;三年苦读记忆,永久青春丰碑。毕业之际,我愿把青春的探索足迹和思考模式,送与即将入学的学弟学妹们,让大家知道青春可贵当珍惜,读书报国可经典。
青春是一朵花,且绽放且珍惜,年轻的朋友们,切莫享安逸、忘责任。倪军17岁就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就能在梦想的天空翱翔,不负青春不负心;无数的仁人志士选择在青春时光里嗅书香,奉壮志,谋国强!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南开中学的身影为今天的我、也为明天的你绘出楷模的模板;而方仲永却没到青春站,就在天赋里沉醉,在安逸里徜徉,个人前途、家国前景根本不去思考。如此混下去,是花未开、蕾已谢的反面教材啊!
青春是一杯酒,且酝酿且品尝,年轻的朋友们切莫只享受不奋斗。中国女排五连冠,2016再夺冠,无不历经磨难,无不夙兴夜寐,无不以勤为戈,也无不青春靓丽。同样,凡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们,无不闻鸡起舞,无不发愤忘食,无不只争朝夕,当然无不十年磨剑霜刃亮,一举治国天下知。孔子韦编三绝书铁志,曾国藩黎明读书成铁律,毛泽东闹市看书练铁心。新时代让青春的美酒飘出勤的香、搏的味、爱国的芬芳。
青春是一首诗,且激情创作且优雅欣赏,年轻的朋友们,且莫今朝有酒今朝醉,胸无点墨不上进。五四运动的时代浪潮席卷了北京三千学生,集会游行的壮举骄傲了青春的读书之志,辉煌了青春的报国之行。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彩虹氤氲了中华上千万考生,美丽了所有学子的中国梦想。只要努力,高考就是我们的发展平台;只要上进,世界就是我们的报国疆场;只要坚持,青春就是我们最美好的年华。
年轻的朋友们,当代中国更迫切需要“强国一代”、“复兴一代”。习总书记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 高中三年,在浩瀚的人生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却决定着一生的方向与成就。青春可贵当珍惜,读书报国可经典。
愿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珍惜、拼搏、创造,为人生勤学苦练,为梦想执着奋斗,为国家前赴后继,让自己的人生留下历久弥新的青春记忆,树起一座座青春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