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11月15日,中国“杂交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长沙安葬。骨灰安放仪式上,袁老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他生前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2021年9月25日,被加拿大政府无理扣押的孟晚舟女士踏上祖国的土地时,发表人生
感言:“过去三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自己相信黑暗中总有一线光明。有
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契诃夫说:“当你想喝水的时候,仿佛能喝下整个海洋,这是信仰;当你真的喝了,一共只能喝两杯,这是科学。”
读了上述文字,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又有什么感受?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一、材料解读
题目中所提供的三则材料,人物涉及中外,职业各不相同,看似没有任何关联,其实不然,这三则材料都涉及一个重要概念“信仰”,只是立足点不太相同。
袁隆平的贡献和话语,侧重表达的是人生一定要有信仰,信仰不在于有多么高远宏大,但是一定要对社会有益,值得也能够通过我们的不懈追求,而使之成为现实。
孟晚舟的经历和感言,侧重于表达信仰对于处于困境中的人战胜厄运与不公、迎接挑战的支撑作用;作为身处异域的中国公民,心中要装有祖国,努力报效祖国。
契诃夫的话语,形象地表达了信仰的特质与涵,提醒人们信仰应当高远一些,要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气度;实现信仰也要坚持科学的态度,要科学支撑信仰。
写作时,应围绕“信仰”这个核心概念,阐明信仰的内涵,多角度立意。可以着眼于某一则材料,也可以着眼于两则材料,找出共性话题,展开分析;还可以放眼其中两则甚至三则材料,理清其内部的逻辑关系,条理明晰地展开阐述;行文时,要结合自身实际,联系新时代对青年学生的要求,深入挖掘,阐发受到的“启发”与“感受”。但是无论从什么角度立意,都要结合实际,关注自身角色定位,有的放矢,写出自我的“感悟与思考”,切忌脱离材料和“自我”,夸夸其谈,貌似立意高远,实则忘却角色意识,写成了代他人、学校、社会······发声的“政治小论文”。
二、立意角度
角度一:人生要播种信仰的种子,挥洒勤奋的汗水,收获成功的果实;
角度二:处于困境的人们,如果心中怀有信仰,困难将有可能迎刃而解;
角度三:拥有信仰的种子,坚守科学的态度,成功之门将为你而开;
需要注意的是,本题在审题立意方面虽没有多少障碍,但“易写难工”,考生须在立论的精准、论证的深
刻、论据材料的新颖与丰富上用足功夫,防止写作流于立意的庸常、材料的单一与论证的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