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早在2005年,根据网民的投票结果,日本厚生省正式将“痴呆症”改为“认知症”,并作为法定用语。2010年,我国香港地区也将“老年痴呆症”改为“脑退化症”,以体现对患者的尊重。新华社近期又公布了一批禁用词,规定对身体伤疾人士不得使用“残废人”等蔑称,而应使用“残疾人”等词汇。
表面上看是文字的改动,其实它表达的是对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传递着生命的温暖和人性的关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概括材料的内容,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新闻材料,主要是对残疾人称呼的改变,二是对新闻材料的评价,即这种改变展示出的是不仅仅是文字的改动,更是“对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传递着生命的温暖和人性的关怀”。从“老年痴呆症”到“认知症”、“失智症”、“脑退化症”,这一医学名词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世界在人性关怀上,正一步步往前推进,虽然原本的称呼没有恶意,但病人内心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改变了称呼,“痴呆”“残疾”“残废”等会给人带来伤害的字眼没有了,能让病人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考生可以围绕“尊重”“关爱”“温暖”“关怀”“人性”等进行立意。材料在文体上没有限定,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如下:
病名也需尊严
尊重每一个生命
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不用有色眼光区别对待弱者
关怀弱者
尊重每一个生命
曾看过一个《尊重》的故事:一个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不假思索地将10元塞进卖铅笔人的手中,当做施舍。走了没几步,他觉得这样做不妥,连忙返回来,抱歉地向卖铅笔人解释自己忘了取笔。最后郑重其事地说:“您和我一样,都是商人。”没想到的是,在一年后,在一个热烈隆重的社交场合上,一位西装革履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感激地说:“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
尊重,其实并不难,而在于学会怎样去尊重别人。如果这位商人只是施舍10元后便离开,那个卖铅笔人也许到今天还认为自己是一个乞丐,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而这位商人意识到了那样做是把卖铅笔人看做乞丐,是不尊重他的行为。所以他立即返回,抱歉地取回铅笔,把卖铅笔人看做和自己一样是商人,应当得到平等的待遇,受到尊重。这虽然只是一句普通的话,但给予了卖铅笔人的,又岂只是10元,更重要的是自尊和自信,使得他对自己改变了看法,重塑自尊心,使一个一贫如洗的人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价值,凭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努力获得了事业的成功,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尊重他人比施予他人更重要。尊重,这是爱最本质的表现,是一种无上的美德,而受人尊重也是一种幸福。但在生活中,真正学会尊重别人的人却不是很多。在人来人往的大道旁,时常会看到一些身患残疾的人坐在那里向人乞讨。好心人就会拿一点钱给他们,当做施舍。但有些人不但不施舍,还不尊重他们,在一边幸灾乐祸,取笑残疾人,真是可恶。你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假如你是那个残疾人,被别人这样耻笑,你的心里又会多难过,你又会多渴望别人的尊重!我们都要学会换位思考,才能与人为善。
在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都应该懂得互相尊重,特别是我们同学之间更应互相尊重,只要互相尊重,才能体现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成绩差的同学如果能够得到尊重,他们或许会重新有了自尊和自信,会因为你的尊重而努力学习,成为有用之才,而不再是破罐子破摔。那么,你的尊重不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了吗?
有道是:让礼一寸,得礼一尺。只要你尊重别人一分,别人就会尊重你十分。希望更多的人读了这篇文章后,都能学会真正地尊重别人。只要人人都互相尊重,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构筑和谐社会,推进全社会的文明进步,成就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