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有这样一则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当真的面对深陷困境的人时,我们往往又有不同

2022-05-28 09:47超越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近日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网络流传。文中提到,他当年入学时奖学金和助学金共计13000余元,扣除学杂费,一年可支配的资金只有6500元。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开支计划,每个月只能花400元。从研一开始,他每个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学杂费等。
不少清华校友纷纷转发该文并发表看法。其中,有这样一则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当真的面对深陷困境的人时,我们往往又有不同的表现:有人会寄以无限同情,却遗憾自己不够强大,可能止步于善念而不为;有人会及时施以援手,哪怕自己的境况也很艰难,但依然会尽力而为。”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材料作文800字

解题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善念与善行的思辨认知,既有价值观考查,也有思维层面的考查。从材料的内涵来看,材料并没有呈现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一方面对有善念又有善行,尤其是对“自己的境况也很艰难,但依然会尽力而为”的可贵品质给予肯定褒扬;另一方面并没有片面批判有善念却没有善行的人。从思维层面来看,考生应结合材料深入分析由善念到善行这一“知”到“行”的过程,“难为”与“不为”的区别,反思批评虽有善念且有条件施以援手却无动于衷即“不为”的现象。总体来看,本题聚焦了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考查了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


参考立意:
1.心怀善念,更应起而为之。
2.不止于善念,尽力而为。
3.善念如明烛,微弱亦生光。
4.时刻怀有善念心,尽力而为助他人。
5.不忘感恩行恻隐,乐行善事成大同。


范文:
常怀善念尽力助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近日,清华贫困生省吃俭用,资助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求学之事,一时成为美谈;在他人身陷困境,虽然自己也很艰难,但仍会施以援手的人并不多见。我们每个人都当以这位清华学生为榜样,常怀善念尽力助人。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收获善意,更要让善意传递下去。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也想为别人撑把伞。这位清华学生深知贫困求学之艰难,便对那些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寄予了无限同情;因为在他的求学之路中,那些对他予以同情的人,及时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就像他说的那样,“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因为曾经历过,因为感受过温暖,所以更想将这份温暖延续下去。恰如一句电影台词说的,“因为被温柔以待,所以也想对别人温柔。”这位清华贫困生接受帮助并传递善意的行为,相信会带动更多的我们,将更多的善意传递下去。
“勿以善小而不为”,助人之举即使小,也可以产生巨大力量。
人往往会遗憾于自己不够强大,止步于善念而不为;但这位清华贫困生却不止于善念,不惑于困境。在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挣开贫困的枷锁的同时,从日常起居用度着手,制定严格的开支计划,只为给贫困的孩子提供生活费学杂费,真可谓“勿以善小而不为”。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认为扶危济困是慈善家或有钱人做的事情,与他们无关;甚至认为些许的资助者是无用的。实则不然,一个人的善举或许很微小,但是聚少成多,千百万人的善举便是爱的洪流。所谓人间大爱,也不过是无数个小小善意的接力传递。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奉献社会。
人们常常把“助人为乐”挂在嘴边,却很少有人能体会到它的真正内涵。无论是曾经帮助这位清华贫困生的好心人,还是如今帮助贫困孩子的清华学生,我想他们都早已收获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精神愉悦。爱心是可以传递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更重要的是存善念而有为。如此,方可体味助人为乐之美,成就和谐社会。
善念长存心间,但是不应止于善念,更要发出善行;让我们向榜样看齐,即使势单力薄,也要常怀善念,尽力助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