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试题特点高考评价体系将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层次,本道作文试题体现了这四个层面的要求。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选题并没有明确针对时下的热点事件,而是选了一个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要常常思考的人生问题“得与失”,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学会规划人生,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题目开放度较大,文体自选,考生既不难立意也不难选择素材。题目同时也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何看待人生的“得与失”,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特性。
文题解读1“得与失”具有思辨性,就是有思考,有分辨,要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展开分析。材料中列举了三种观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看成终点,即把得失当做追求的目标和现实的结果;看成起点,意味着在总结得失经验教训之后重新出发;看成过程,意味着得失是生活的常态,贯穿于人生。这三种观点体现了三种生活态度,都有其道理,中规中矩的题目与开放式的命题方式,让考生喜忧参半,喜的是选择一个角度或综合起来立意都不难,忧的是如何将这样一个似曾相识的老题写出新意。
从“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可以从“重视结果” “不以得失(成败)论英雄”等角度切入;从“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可以从“善于总结,重新开始”、“笑看得失,从头再来”等角度切入;从“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考生可以从“过程大于结果”的角度切入;同学也可从辨证的角度“失,得也;得,失也”,“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等角度去写。当然,学生也可从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出发,写出自己对“得失”个性化的解读。
文题解读22021年浙江卷对“得与失”这一辩证关系进行思考,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背景,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写出飞扬的个性。这一题目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得与失是面对生活的态度,而态度决定的是生活的品质,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青年考生应该在权衡中给出答案。
这是一道题目非常贴合生活实际,体现人格健全、人性优美的材料作文。材料中列举了三种对待得与失的认识。这三句话具有内在的联系,可以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得与失,是相互的,无论将它们看成终点、起点,还是过程,都无法改变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活中,很多人在得与失面前矛盾、犹豫,很多人在做出选择后懊悔、无奈,但也有很多人能够正确权衡两者关系。积极的人生,应该从得中看到失,从失中捕捉得,这样才能让自己收获从容、美好的人生。应该说,这一道材料作文题在审题立意方面没有难度,只要能够围绕两者关系构思即可。在文体选择方面,如果擅长写作记叙类,可以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从中挖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突出起点、过程、终点的关系;可以设计“断、舍、离”的曲折情节,表现人生境界的不断升华。如果擅长写作议论文,可以选择时代热点写大国崛起之用人理念,可以定位人性、人情,写人与人赤诚相交,互相成就,还可以从多角度审问反思,表达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认识。
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立意:
方向一:有得有失,才是最完满的人生
得与失是相对的,如果把其中一个看作起点,那么,在经历了一个过程之后,另外一个就可能成为终点。因此,充分理解得与失的关系,正确权衡两者的发展,才能收获最美的人生。
方向二:享受人生道路上得与失的过程
起点与终点,只是一个瞬间,而真正让我们体验的,应该是得与失发展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矛盾、选择,会感受失意、喜悦,但每一种人生,都值得享受,都应该成为经验。最终我们发现,不患得患失才是幸福、快乐之本。
方向三:得也是失,失也是得
从辩证的角度看,得与失又是对立统一的。纵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故事,我们不得不反思:失去何尝不是一种获得?细数古今贪婪者的结局,我们不得不承认:得到何尝不是一种失去?
写法指导(1)明确文体(不得写诗歌)。以上三个角度,选择记叙文,要通过记述事件,描写人物写出自己对“得失”的独特体验,选择议论文,要展现对“得失”的独立思考。此题目写成议论文无疑是最为稳妥的选择。其它文体诸如小小说,如无提前构思,最好不要尝试。议论文以其结构化、模式化更易于驾驭。
(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可以由大化小选择一个小角度,小感悟来写,写自己掌握素材最多,最熟悉、最容易写的内容。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要围绕对“得”与“失”的认识和感悟来写,要有扣题意识。
(3)素材的选择可结合社会热点,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们在感受到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重大成就,共产党人胸怀坦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可以从个人上升到国家、社会层面来写,联系自身,联系实际生活,从而提升自己的作文立意。
范文1亦得亦失,方谓人生(60分)
有人认为得与失都是人生道路的起点,是推动人不断向前的不竭之力;有人认为得与失都是人生道路的终点,通过总结得失,吸取经验,感悟人生真谛;而我欣赏“一条破老的白帆,漏去了清风一半,却引来海鸥两三”的意趣,认为得与失都是人生之旅中的一段过程,在得与失之问漫步、成长,方能感受人生的美妙,正所谓亦得亦失,方谓人生。
人常言,有得必有失,有失亦有得。与其执着于得到时的欢愉与失去时的悲苦,不如将其视为生命的过程,在亦得亦失中感悟人生。越王勾践在吴越大战中失去江山,负他忍辱负重,最终击败夫差,留下“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佳话:“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解印辞官,归隐田园,虽然他失去了官名利禄、荣华富贵,但得到了“采菊东樟下,悠然见南山”的括静与闲适;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纪”里失去了双腿,但他在地坛中思悟出“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的永恒之叹。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得与失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人生体验,在得到时我们欢呼雀跃,在失去时我们沮丧、悲伤,这些丰富的体验,构成了我们成长的过程,我们在得与失的体验中,洗去青涩,逐渐成熟。
苏轼曾语:“有天下者,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若拘泥于得失的结果,总是患得患失,最终会让自己陷人得失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在人生道路上负重前行,失去了“龙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闲适心境。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哀叹逝去的童年;他们常对未来焦虑不已,却无视现时拥有的幸福生活;他们执着于世俗的“成功学”,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换取金钱,又在不久的将来用金钱来换健康。为一时的得失奔波劳碌,让功利之心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于是他们在人生旅途中的每个阶段都感到疲惫不已。只有放下心中的包袱,轻装上阵,方能遍览人生的美景。
得之偶然间,失之亦草草。顾我行囊中,何物随人老。无论结果是得还是失,都只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段体验,得亦是失,失亦是得,亦得亦失,方是人生。因此,从容、理性地看待人生的得失,抛却功利之心、浮躁之心、急切之心,在漫漫的人生长河中,体会得失带来的人生感悟。
范文2
人生路长,得失不在一时(60分)
《老子》中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古人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经参透了人生的本相,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万事都是福祸相依的。人生如一场马拉松,在跑道上奔跑的我们会遇到无数个“关卡”,即人生考题,而如何看待得与失这一问题,便是我们在人生跑道上一定会遇到的考题,不过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人交出的答案都不相同。
得与失就是人生的新起点。跌跌撞撞、起起伏伏才是真实的人生。“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方有说难》《孤愤含;《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经历得与失,关键在于我们选择以哪种态度去面对得失,有的人面对得失,心情大起大落,或喜或悲,在有所得时,得意忘形、骄傲自满,在有所失时,则一蹶不振、畏畏缩缩。只有以平常心去面对得失,方能“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从得或失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收获不断前行的力量。
有的人将得与失看成人生的终点,终目患得患失,这样的“唯结果论”将人生编写成一本“功利书”、全然忽略了生活中的逸趣与美好,也忘记了怀抱对未来的希冀与梦想。如何面对人生的得失,无数文人早已给出了答案。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慨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醉在《后汉书·冯异传》中直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苏轼在身处“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的窘迫处境时,仍然能自我开解:“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面对屡遭贬谪的一生,苏轼旷达乐观的心态让他能够淡然地面对际遇的浮沉。他将得失看作生命的过程,并不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始终将对个体经验的超越和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放在首位。正是拥有这份“坐看云卷云舒”的淡然心境,苏轼才能体悟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人生路长,得失不在一时。人生就像一把标尺,每一次得或失都会成为标尺上永不磨灭的刻度。我们应该将每次得失看作拓展生命宽度的体验,以淡然之心面对万般变化,做到始终“在路上”。
范文3
浴火于跌宕的烟霞(59分)
“跌宕风流,烟霞笔端。”展卷而阅,千年前的欢与悲历经历史湍流,流泻于笔端,凝聚为《浮生六记》的素纸黑字,喃喃呓语着人生的“得与失”。
或许,人生的“得与失”不应仅仅被框定为终点标识,其以过程的形态,为新的起点奠基。
世殊事异,“得与失” 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结果与定论,但其本质上是现实因素与个体力量相互碰撞与渗透而产生的阶段性弥合与落差。诚然,将其视作终点的积极意义不可否认。正如露易丝的低调而顽强的希望诗学,站在终点的视角,以铅华洗尽水落石出的言语总结人生的“得与失”。诚然,这是对世界悲剧性的一种纾解, 也是一种对人生得失的豁达胸襟。同时,“得与失” 扬起风帆,扎人时代的大海,在内在结构上它越发玲珑而幽微,将其仅仅作为“终点”是否显得粗野而暴戾?倘若如此,那么加缪笔下的“荒诞”是否便沦为仅剩消极意义的说辞?
然而,屠格涅夫曾言:“生命的洪流在我们身外,同在我们内心,绵绵不息地泛滥。”在“得与失”交错中,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援引悲剧式英雄的内涵:“吾魂兮无求乎永生, 竭尽兮人事之所能。”激情与困苦并存的荒诞英雄历经登顶之得坠石之失,而攀援山顶的拼搏过程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假如他每走一步都有成功的希望支持着,那他的苦难又从何谈起呢?以得失视作过程,所以,岩石照旧滚动;所以,西西弗悲剧英雄不再是彻底的悲剧英雄;所以,“我们孤立无援” 的悲歌终将转化为“我反抗,故我们存在”的前进号角。
陈平原先生曹言,“所谓‘韧就是在开降起落时能够从容应对。而段义早认为“没有经验事实上见种普遍的人类状况。由是观之,“得与失“具有延长性与普世性特征,穿校于漫漫人生征途。而马尔克斯笔下“百古的旅途”更印证着人生的“得与失”以过程的形态伴随着生命的旅途。掏水月在手,临阴回牌。忽忆及拥有弱德之美的重补美人叶嘉堂怀看一代人的朴素与诚势,以体验生命的方式写下(哭女诗》,站在人生全新的视角上,组然地重新面对人生得失,折射出生命质地的强韧与深微。而吾辈青年艺兰秀发,成许没有丰功伟绩之得,没有坠人低谷之失,但应持有叶嘉莹先生的坦然与从容,将“得失”沉淀。
所以我不愿将人生的“得与失仅仅视作终点的意象标识,我愿以木心式“生命不安现状”的冲动,赋予其新起点的内涵。愿我们能秉持临渊回眸的生命意识,怀着那份坦然与从容,接下“得与失”留给我们的这份沉重,走在“得与失”的历史延长线上,站在历经“得与失”的新起点上,从浴火于跌宕的烟霞中走出,与时代进行不带自怜的抗争,重新缔造属于自己跌宕人生的烟霞。于是乎,我们便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卷天外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