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身在四海,心向一方
疫情暴发,人人居家抗疫,即使外出,必戴口罩,相距一米。人与人之间拉开距离,是防疫抗疫的需要。就是说,隔离的是病毒,不隔离的是联系。
隔离病毒,不隔离的是鼓劲。“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响彻华夏大地。隔离在家的人们,纷纷拿起手机,举着“武汉加油”的牌子,录起视频,给一线工作者加油,鼓劲;逆流而上的白衣战士们,也苦中作乐,自导自演,短视频平台随处可见他们可爱的身影,厚重的防护服遮不住他们的乐观坚强;海外华人虽无法及时回国,但心却紧紧牵挂着祖国安危,不能回国效力,那就送去祝福……鼓励与祝福,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隔离病毒,不隔离的是温暖。疫情期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白衣战士奋战在医院、急诊室,给病人带去温暖和安慰;的士小哥奔跑于大街小巷,主动承担起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任务,给忙碌一天的医护人员带去温暖;货车司机夜以继日,撑着疲惫的双眼,为疫情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物资,给疫情地区的群众带去了温暖与踏实;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报道最新情况,传递着温暖与力量……温暖与支持,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隔离病毒,不隔离的是团结和友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武汉出现疫情,举国上下一条心,自愿上一线的援鄂医疗队一批接一批,写着“武汉加油”的援鄂物资一箱又一箱;“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日本、俄罗斯、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很多国家积极援助中国抗击疫情。疫情当头,全世界心手相牵,团结与友善,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有的人奋战在一线,抗击疫情;有的人在背后默默贡献力量;有的人在家中祈祷,为中国祝福。我们虽身在四海,心却向着一方。一城之伤,全国之痛;一家之困,千万家之忧。疫情当下,遥远的距离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真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想,这才是隔离真正的意义。
距离远了,心却近了
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我们不能相聚。我们不能拜年,不能走亲访友,甚至走在路上都不能道一句问候。人与人之间被一层层厚厚的口罩阻隔,只能透过厚厚的屏幕,看看熟悉的面孔,谈谈家长里短。人们都说年味儿淡了,距离似乎变得疏远了,但是我想说,距离远了,心却近了。
距离远了,心却近了,关心与问候也变多了。“千万别外出啊!”“出门一定戴口罩啊!”“记得过一段时间就要换一次口罩啊!”疫情期间,电话中关心与问候变多了,远在异乡的儿女打电话的次数多了,对父母的关心与牵挂多了。即使两地相隔,也阻断不了我们的爱。
距离远了,心却近了,素不相识的我们成了彼此最深的牵挂。举国一盘棋,万众一条心。疫情使我们凝成了一簇宏力,全速涌向抗疫一线。李兰娟教授果断提出武汉全面封城阻断疫情传播的建议;钟南山院士不顾八十高龄,连夜搭乘火车,火速前往武汉指导抗疫;全国精尖医护人员主动请缨,不计生死,不论报酬,团结一致赶往武汉;全国各地医疗卫生及生活物资第一时间运送到武汉。还有我们,千千万万个我们,正在屏幕前关注着每天跳动的疫情报告。我们与数字同频共振,同喜同忧。我们都期待着疫情过后,武汉樱花下的人群涌动,热干面店里的热火朝天……
距离远了,心却近了,我们身处异国,却同在一条奔涌着的河流里。在世界各地物资都极度紧缺的情况下,日本、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国送来口罩和防护服,正可谓雪中送炭,逆境面前更显温暖。文化的差异并不能阻隔我们之间距离,疫情之下,日本、巴基斯坦等国家的暖心之举,更增添了我们之间的友谊。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正是因为疫情,亲人之间、陌生人之间内心的交集被无限放大,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正因为疫情的爆发,我们才感受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中国的力量。
我始终坚信,再远的距离也阻挡不了爱的传递,再可怕的病毒也终将被人类制服。即使疫情使我们远隔千里,我始终坚信,距离远了,心却近了。
在距离中搭建联系的桥梁
2020年前后,新冠病毒在华夏大地肆虐,人们蜗居在家,保持社交距离,但与此同时,为战胜新冠疫情,人们众志成城、守望相助,让感情交汇,让力量凝聚,在距离中搭建起联系的桥梁,传递着温暖、感动和力量。
疫情当前,病毒肆虐,距离是联系的前提和保障。
当“不明肺炎”在武汉出现时,人们并未警觉,随着调查的深入,钟南山院士告诉公众“确定人传人”,李兰娟院士建议“封城”,于是各级各部门纷纷响应,采取行动,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人们取消了聚会和出行,在家中为武汉加油;娱乐场所关闭,街上行人寥寥无几;学校延期开学,开展网上学习;公共场所设置“一米”提示线……凡此种种,虽然拉开了人们的距离,但阻断了病毒的传播,世卫组织评价道:“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正是这样的距离,才为后来的疫情转好提供了可能,才为人们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前提与保障。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联系是距离的支柱和动力。
道无车舟,万巷空寂。受交通管制的影响,各地的食物、医疗资源紧张告急,武汉最是严峻。危难关头,一批批“摆渡人”出现,他们自发组织志愿车队,承担物资运输、信息传递、人员接送的工作,用自身行动传递温情与力量。酒店老板不顾亏损,将酒店让予医护人员,餐馆厨师赶制爱心饭菜,公安民警组织调度、坚守岗位。毕淑敏说:“我不相信掌纹能给我什么,我只相信十指握成拳头的力量。”人们在距离中构筑联系,紧密配合,团结一心,守望相助,以萤烛之光,点燃希望和信念,传递温暖与力量,给人们必胜的信念,支持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为其注入活力。
勇毅笃定,战无不勝。拉开距离,密切联系,我们定能战胜疫情。
因为距离,我们有了与病毒抗争的可能,为联系奠定基础。因为联系,我们有了战胜病毒的力量,为距离提供支柱。也正是这种距离与联系,让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实现疫情防控形势的大逆转,为全球疫情的防控做出榜样。可以说,虽有距离阻隔,但心与心的凝聚,足以定乾坤,情与情的交汇,足以化寒冰,人与人的团结,足以过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