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关“无我”的观点,代有流传。庄子说,“至人无己(即无我)”,这是道家的追求;清代王国维则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这是诗家的评说;新中国成立后,鼓励“忘我”工作(学习)等,一时蔚然成风,这是时代新风;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又发出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这是真正共产党人的高标!
注:“最后,我有一个很好奇的问题,不知能不能问一下?”2019年3月22日下午,意大利众议院,习近平主席同众议长菲科举行会见,临近结束时,“70后”的菲科突然抛出了这句话,“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听到众人的笑声,菲科补充道:“因为我本人当选众议长已经很激动了,而中国这么大,您作为世界上如此重要国家的一位领袖,您是怎么想的?”
习近平主席的目光沉静而充满力量,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请以“我最喜欢 的‘无我’”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先填充好标题(填材料中出现的人名等),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说明:
1.“ ”处可填庄子(道家)、王国维(诗家)、新时代或习近平(共产党人)
2.无论选哪一个角度写,都不能忽视命题中的“最”这一限制性条件,它包含了比较的成分,对其它的“无我”观要有所提及。由于前两者与后两者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差异,但也不能先入为主地认为有些境界就不高,如对于诗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探讨,只是囿于诗歌领域;或者认为有些观点的境界高不可攀,如对于“圣人无己”的求索,只要能自圆其说,也是可以的。当然,估计选择这两个角度的考生会很少。
3.“忘我”与“我将无我”中的“无我”难以简单地以高下论,两者应有交叉的成分,并不全同。
如果谈“忘我”,会有两种不同的写作角度,如个人的勤奋学习、钻研,则赞扬了一种入迷的精神;如集体的工作、民族的事业,则可能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
4.“我将无我”的内涵界定:坚定的信念,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国领袖高尚的思想境界和超凡脱俗的伟人担当。
一种至高境界。一个拥有13亿多人民的大国能有这样一位心中始终装着他的人民的领袖,是整个国民之福。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领袖至高无上的追求,人民的利益就是至高无上的利益。
一种博大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大国领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矢志不渝。?
5.只要符合题意,完篇,切入分建议定为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