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商场大厅摆放着一架钢琴,供顾客弹奏,但弹者寥寥。有人叹息

2021-08-27 10:38超越网

材料一:商场大厅摆放着一架钢琴,供顾客弹奏,但弹者寥寥。有人叹息:“以前只重视科学知识,忽视了音乐、美术的学习。”一位衣着简朴但举止优雅的大妈径直坐到钢琴凳上弹奏起来。大妈运指如飞,音乐流畅动听,一下子震惊了在场所有的人。视频传到网上,有网友跟帖:“接受了美的教育,即使粗茶淡饭,别无长物,也掩盖不了一身的绝代风华。”
材料二:2020年,某市新中考方案出炉,总分由550分增至680分。方案提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有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共15科。人们发现,音乐、美术也被并入了应试的轨道。该方案引发了各方热议,有大力支持者,更多的却是反对的声音。
某教育网站近期在其论坛上组织了一场主题为“中学生的美育教育”的讨论活动。请你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参与讨论,要在发言稿中分享你对上面两则材料的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布局未来教育科技研究院精选试题。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请关注 “新课标大语文” 微信公众号。
 
【审题】

1.两则材料提供了真实的情境,为考生写作提供了既定的思维空间。材料一通过写商场里的一架钢琴很少有人弹奏,引出了对美术和音乐教育的忽视之叹,进而通过“一位衣着简朴但举止优雅的大妈”弹奏钢琴的叙述引发人们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第二则材料通过“某市新中考方案”将“音乐、美术也被并入了应试的轨道”引发人们对“中学生美育教育”的热议,有支持,更多反对。这是考生联想思考的基点。

有关“中学生的美育教育”的讨论,考生结合两则材料,可以以材料一为主从社会的角度谈对中学生开展美育的必要性;可以以材料二中“某市新中考方案出炉”“音乐、美术也被并入了应试的轨道”等为主从学校的角度论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也可以谈如何对中学生开展美育教育。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材料一内容涉及“美育教育”的历史,“以前只重视科学知识,忽视了音乐、美术的学习”,而大妈的运指如飞则能引发人们对注重美的教育过往的联想。材料二内容涉及“中学生美育教育”的现状,“某市新中考方案”将“音乐、美术也被并入了应试的轨道”,强力弥补美育教育之缺失。考生立意后,可在所给材料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思考,思接今昔,视通中外,可以说联想和思考是相对自由的。

相关材料
美育绝不是“无用”,而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物理学家钱学森雅好书画,园林学家、古建筑学家陈从周热爱文学,农业学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他们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以杰出的综合素养在各自领域斩获殊荣。新时代新征程,呼唤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呼唤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美育的种子播进每个幼小的心灵,一朵朵美好的青春之花终将绽放于中华大地。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美育关乎孩子的快乐幸福,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需要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整体美育环境和美育共识。通过春风化雨的美育工作,让孩子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成就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人生。

美育是一种刚需
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今天,美育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论是校园里的美育课、家庭中的亲子绘画,还是美术馆里孩子们的身影,都反映出“以美育人”理念的深入人心。通过绘画、音乐、文学作品等,让美的元素进入孩子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什么是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什么是诗词书画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智也聪慧,美亦多彩。
2.以美育成就青春风华。
3.开展美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4.让音、美并入应试轨道,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
偏题立意:
1.运指如飞非一日之功。(忽略任务,未准确抓取核心信息。)
2.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未能关注主题讨论活动中“中学生”这一对象。)
3.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把着眼点放在考试上,忽略任务,立意走偏。)
……

以美育成就青春风华
江欣然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作为中学生代表在此论坛参与发言讨论。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以美育成就青春风华”。
珠玉纨素,仅赋予外在华贵;美育浸润,方见“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绝代风华、诗意人生皆在美育之功。近日“弹琴大妈”步入人们视野,衣着简朴难掩气质风华,运指如飞,琴音若水,为美育熏陶之效;某市出台新中考方案,将音乐、美术并入应试之轨道,其意大概亦在培养全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学生美育教育势在必行。
诚然,现如今升学压力山大,考试竞争难上难,层层禁锢阻碍美育的落实。在此境况下,某些学校的美术、音乐课更是任主科悄然挤占。但须知德智体美劳,全人发展需五好,美育润泽亦重要。美是有力量的,没有了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缺失了美育的心灵何其荒芜!缺席了美育的生命又何其黯然!现代社会人被物化、机器化,原因之一便是美育缺失。
美育蕴个体风华,涵养品格。
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亦有言,“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美育使我们懂得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完善智育与德育的成果,将美的精神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短视频、口水歌、劣质小说等大量信息涌入时,接受过完备美育的青少年能更好地鉴别真假善恶,避免思想贫瘠与随波逐流,择真善美而取之,拯救心灵于萧条。取精华而化用,技艺娴熟,心灵丰足,便如“钢琴大妈”一般——虽布衣素履,也难掩风华。
美育助文明赓续,彰文化自信。
近代以来,从王国维将美育和智育、德育并举,到鲁迅写就《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再到蔡元培发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思想家们从来都是站在文明赓续的高度看待美育。也正因美育对传承文化有重要作用,就更需要学校通过美育工作,引领我们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将我国优秀文化深植于心,彰显文化自信。这一层若是缺席,少年既可能不懂文物之美,又缺乏敬畏之心,便会有在文明古迹上刻下“到此一游”等荒唐之举,而贻笑大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将美育落到实处,需固本清源。某市新中考将音乐、美术并入应试轨道,对美的普及、教导做出强制规定,这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之措。当然,加强中学生美育教育,也不应止步于学校教育、应试等,还应深入日常生活,扎根于文化沃土,用美灌溉,以美熏陶。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让我们踔厉奋发,全面发展,求真求善亦求美,成就绝代风华、诗意人生!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人文共审美一色
落寞与辉煌,彷徨与呐喊,人文锻炼坚强中国,美育铸就出彩中国。
中国自《周易》开始,便有了审美意象,因此感受美,欣赏美不是空洞的号召。美育者,又名日美感教育,是以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现今的美育便是以培养此能力为主要目标,人之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欣赏美的心灵创造美的双手。”而今美育的高度重视,便是以美育人,使人文共审美一色,成就多元人生,构建出彩中国。
智育为理性,为规则,为定一;美育为感性,为温情,为变通。
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有言:“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智育使人明理,美育使人通情。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和谐秩序,不仅仅需要理性教育,感性教育也至关重要。只有将美育和智育相辅而行,方可完善德育之重任。使人能贤而能容凡,知而能容愚,粹而能杂,方可称之多元人才,使美育和智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美美与共,铸就出彩中国。
美育的实行需要教育体制的支撑,美育的推广需要教育者的助力。
只有教育体制的日益完善,才能支撑美育工作的每一步前行,而只有教育者的坚持付出,才能赋予美育教育无止境的精彩。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新时代的领路人重点指明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坚持以美育人以文人,提高学生审能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唯有全面贯彻美育工作要求,落实美育工作稳步施行,才能日益完善美育体系,为祖国的明天培养更完善、多元化的人才,铸就出彩中国。
新探索,新方法,新形式,用创新为美育工作大情怀寻找小切口。
美育工作并非单一枯躁、唯课堂讲义一种实施方法,新时代需要不断创新为美育寻找更贴切易于接受的途径。中国现今的节目就十分恰如其分的运用自媒体来进行美育工作。中国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味流传》和大型竞赛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都运用新的艺术形式,通过新的媒介来达到美育之效。水是烟波横,山是眉峰聚是其传递的自然之美之生动;酾酒临江,横架赋诗是传传递的交往之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其传递的情趣之美。中华大地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是美,蓬莱文章,古今佳作亦是美,华夏土地是美的厚积之地,只有我们潜心挖掘,方可铸就出彩中国。
智育和美育齐飞,人文共审美一色,用心去感知美的境界,共同铸就出彩中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