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就是器物。器物,往往都是有具体用处的。《易经》中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意思是说,圣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生产各种财物,用于各个方面,制成各种器具,使天下都能受益。我们经常说某人“不成器”,意思就是说这人没有成为有用的人。所以“成器”就是成为一个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的人。而《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对于家国天下来说,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只有特定专用的功能,从而被“器”的壁垒所束缚。
“成器”和“不器”,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材料,材料有两段话,第一段借《易经》和《论语》里的两句话引出了关于“成器”和“不器”的相关观点。
首先是“器物,往往都是有具体用处的”。读这一句,需要从“器物”对应到人,那么既然人要“成器”,至少人该成为一个有“具体用处”的人;这个“具体用处”,可以是我们通常说的一技之长,一项可以让自己生存发展的技能,也可以是更大的用处。
然后,《易经》中的这句话被解释为“圣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生产各种财物,用于各个方面,制成各种器具,使天下都能受益”。器具有用,那能够“生产”“制成”器具的人自然是值得肯定的,能够做出全天下都可受益的器具更是非常了不起的。由此延伸出来,其实是个我们都熟悉的观点:如果一个人的发明创造,能够利于天下,那这个人是非常伟大的。“圣”之所在,在于不只是自己有用,更在于这个用处是超越一己而利于家国天下的。
接下来,出题人借对“不成器”的解释引出了“‘成器’就是成为一个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的人”。那么结合上一段关于圣人的看法,这里或许在给我们这样一个暗示:我们每个人一旦成器,某种意义上就是向一个伟大的人在靠近。这时的“成器”其实已经超越了开头的“具体用处”,而是给“具体用处”加上了“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这样一个前提。
说完“成器”的必要,再说“不器”的好处。二者看似相反,但是并不相反,需要我们理顺二者的关系。我们肯定“成器”,自不必说;我们也不否定“不器。”先来看看啥是“不器”。题面中的解释是“对于家国天下来说,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只有特定专用的功能,从而被“‘器’的壁垒所束缚”。这里说的“不器”是不应该“只有特定的功能”。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用文理科、专业、职业等许多身份,武断地把自己划分到某个圈子,塑造成某个形象,然后斩断了自己的更多可能性。这之于个人,局限了自己的发展;之于家国天下,则可能是一种损失。抱着“君子不器”的信念,我们才能让自己兼备成为不同的“器”的才干,才能从“此器”成长为“彼器”,才能为这个世界贡献更大的力量,创造更多的利益。这样看来,“成器”没错,“不器”更好。二者的关系,就自然浮出来了。
写作任务一是要求考生去谈“成器”和“不器”给自己的启示,二是要求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发展。正是十八岁的少年,即将步入大学,学成之后,就是一个以“器”的姿态行走世上的大人了。是否要“成器”?要成什么样的“器”?要不要“不器”?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皆可以构成这篇作文了。
参考立意:
①青年当成利天下之“器”。
②“成器”然后“不器”,青年当不断完善自我。
③“不器”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