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般认为在行动之前应考虑周详,但是详尽地考虑行动的一切后果又常使人不能行动。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出“考虑”和“行动”的关系。有人认为,“行动”之前要“考虑”周详。有人认为,详尽的“考虑”后常使人不能“行动”。连接两个句子中间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我们论述的重点应该放在后半句上,同时也兼顾前半句。
“考虑”对“行动”有促进的作用,它为“考虑”提供了方向,让我们在“行动”时少走弯路。“考虑”对“行动”有时又会起到阻碍作用,如材料所言因为“考虑”的太多,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勇气。我们“行动”之前要“考虑”,但不能因“考虑”而不去“行动”。除非经过详尽的“考虑”发现事情真的不可为。同时,“行动”对“考虑”又有验证作用。通过“行动”反过来验证“考虑”,从而进一步指导“行动”。如果只“考虑”不“行动”,那么什么事都不能开始,更不要提成功。如果只“行动” 不“考虑”那么就只是蛮干,事倍功半。
根据以上分析,考生在立意时,可先简单引出有人认为,“行动”之前要“考虑”周详。有人认为,详尽“考虑”后常使人不能“行动”。然后,分析“考虑”对“行动”的指引作用,能让人少走弯路。随后,“考虑”对“行动”有阻碍作用,因为“考虑”的太多,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勇气。我们纠结于可能的失败、困难或不确定性时,我们往往陷入无法前进的境地。这种过度思考可能是因为害怕失败、担心他人的评判。这些“考虑”并未关注事情本身,而执着于成败带来的后果。还有一种是由于过度追求完美主义。我们要知道,“行动”才是检验“考虑”的唯一标准,我们在“行动”的时候,还需要不停的验证和调整“考虑”。如果只“考虑”不“行动”,那么就不能开始。接着,我们该如何“考虑”和“行动”?需要目标明确,分析风险与收益,借鉴经验,并且采取分阶段的方式。
综上所述,“考虑”和“行动”是辩证统一的,如果只是“考虑”不“行动”,我们永远不能开始,更不可能获得成功。如果只“行动” 不“考虑”那么就只是蛮干,事倍功半。全面地“考虑”而后勇敢地“行动”,我们才能走向成功。
参考立意:
1.思,而后行。
2.不要让“考虑”成为“行动”的拦路虎。
3.不要因“考虑”而对“行动”设限。
例文:
果断与运筹齐飞,勇敢共智慧一色
网络流行语:犹豫就会败北,果断就会白给,引人深思。到底应该是果断还是考虑周全再行动呢?而至兼而有之。
人们总说三思而后行,但思虑太多难免产生顾虑,放弃行动。这时候就需要果断来解决。适时的果断用来抓住时机,深谋远虑也可走向成功。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勇敢不畏险阻。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之勾践卧薪尝胆抓住无果空虚之时机,一举灭吴。希尔顿在早期追寻掘金热潮失败后,抓住商机建立旅馆,发了大财。一代名将关羽优柔寡断错失良机而失荆州。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告诉我们审时度势,找准时机,果断出手可至成功。考虑太多,患得患失会错失良机。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更强的大局观,一往无前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决心。正如歌词中所唱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果断是成大事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深谋远虑,运筹帷幄,智慧可破道路坎坷。
汉代著名文学家杨雄曾言: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当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时,在付出行动,会事半功倍,更好的达到目的,实现人生目标。正如下象棋,看十步,走一步。西汉留侯张子房,蜀汉丞相诸葛亮,哪个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辅佐君主成就一番霸业。善于运用智慧的头脑,权衡利弊,多方考虑之后再做决定可达奇效。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凭借智慧,用发展的眼光眺望未来,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把一个小公司发展为跨国企业,可见谋定而后动之重要。德国登山者普斯顿在考虑周详之后,在攀登珠峰距峰顶仅100米时放弃了,因为那100米将是他无法按时返回,最后12位同行者葬身暴风雪。思虑之后再行动可以帮助我们躲避危险走向成功。
抓住时机,果断出手,深思熟虑,能屈能伸。勇敢与智慧并存,机遇与成功相伴。
过于果断谓之莽,过于犹豫谓之怯。果断而智慧不足,思虑而坚毅有余,终难以成功。果敢与思虑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春秋时期,范蠡是越王勾践的谋臣.他在勾践困顿时,毅然决然与他患难与共为,他出谋划策,灭了吴国后,他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与处安”,他主动功成身退,正是因为范蠡有长远的目光,才得以保卒余年。
时机得当,当果断出击,不留遗憾。虚实未知,当深思熟虑,运筹帷幄,方可知成功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