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疫之时,很多标语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
(1)乡间标语:
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
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撵。
(2)街头标语:
武汉人,不服输,疫情面前不低头。
你加油,我加油,战胜病毒有盼头。
众志成城齐努力,誓把病毒全抗击。
(3)日本援华物资标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唐•王昌龄)
山川异域,日月同天。
(唐•日本大臣赠中国僧人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先秦《诗经•无衣》)
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邻邦,萌于热土,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智能,给与大疫抗争的中国人以鼓舞和力量。乡间百姓富有生活气息的标语和日本人对传统中国诗文的运用,更给我们对于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带来诸多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就此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一)感受真实情境。材料由大疫之时三组不同风格的抗疫标语切入情境,这些标语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国内乡间街头的标语富有生活气息;日本援华物资标语则恰当地运用了传统中国诗文。导语部分依次交代这些语言的来源、内涵与作用,点明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邻邦,萌于热土,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智慧,给与大疫抗争的中国人以鼓舞和力量”。材料真实鲜活,情境直面现实。考生写作不得脱离材料。
(二)明确典型任务。可供选择的角度有三:一是抗疫标语为什么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二是抗疫标语的用语比较与作用分析;三是由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带来的诸多思考。“此”规定了写作的范围,“感触和思考”点明了写作的重心。考生写作时必须把抗疫标语的使用分析和民族语言的传承发展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
(三)坚定价值判断。本题考查考生的文化自信与理性思辨能力,在网民的关注和热议中,既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又要合理吸收他人的长处。我们先民的语言异彩纷呈,各种方式的表达,共同汇聚战“疫”的力量。虽然文辞各异,但心意相通,目的相同。考生固然可做褒贬,但得注意分寸。文章的高下之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扬抑得当、拿捏有度。
【参考立意】
雅言俗语,各有其长;文辞各异,心意相通;白话口,诗意心;雅俗合力,共抗疫情;做民族语言的守玉人;怀“情”带“智”,浇灌民族语言之花。
【参考例文】
向上开花,向下扎根
大疫之时,中国乡间街头的抗疫口号与日本援华物资标语引起大众关注,“你加油,我加油,抗疫战疫有奔头”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引发争议不断。不少网友称,日本的引诗用典让国人自惭民族素养,相较之下,民间口号未免流俗。
何必自卑?语言传情达意,汉语兼收并包,雅俗共赏,语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才占据第一要位。“加油”与“共云雨”同一,皆展现了对抗疫的坚定信念和人间温暖,二者都是有力且美的语言。
不妨将语言比喻为一株滋长的植物,美好强韧的植物叶蓁花荣,根深系茂, 既有出露地表的繁花,又有扎于泥土的深根,既应向上开花,赋以浪漫诗性;又该向下扎根,丰满人间热气。语言的雅与俗,植物的花与根,正是一体两面,对立统一。
回归语言与疫情,客观来看,疫情犹如一个细小切面,映射出我国人民对古诗的日渐陌生与淡忘。诗性语言的缺失,让生活易于落入庸常琐碎的烦恼,也不利于文化意义上的国家实力增强。没有花叶的植物,无以结出蜜甜的果实,缺乏诗歌的语言,更沦为鸡肋淡李般无趣与无味。
再发掘汉语诗性,们应回首凝视古诗古文。传统文化辟源开流,历史长河中沉金潜玉,不断发展的文学宛如一部语言美的简史。从诗三百的“赋比兴”“信达雅”,到唐诗的七律七绝;从秦风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到盛唐的“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每一种情感背后都有句句蕴藉含蓄的诗歌表达。重拾传统文化,不让汉语明珠蒙尘。
花的优美,必与根的繁茂相适应, 诗性不应仅存在绣闼雕甍中,更应与生活紧紧相拥。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感叹生活是无情的、是冷酷的,但我们也能从有温度的语言中体味暖意融融。生活的每一处角落,每一个标点,都是表达的素材,是我心声的窗口,我们拥抱“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也笑听关于生活的顺口溜、打油诗。
向上开花,向下扎根,一株植物由是繁茂。延展汉语诗性,沐浴着那些兰风桂雨,在大时代浇灌新新果实;在每一句话、每一支歌里保持生活的滚烫热乎劲儿,好让人间烟火温情地长存。中华民族的语言曾为世界瞩目,今时今日, 我们守正而创新,向上长,向下生,让汉语之花惊艳四方!
二
用好我们的民族语言
王贞紫
一声“山川异域,日月同天”,跨过千山万水款款走来,打动国人的,何止是贴着这句标语的抗疫物资,更多的是让我们幡然省悟,原来我们天天接触、耳濡目染的汉语方块字,竟是如此之美!
【形象切入,点出话题,且不显赘余,在诸多考场作文中,让人耳目一新。】
有人会说,一边是“日月同天”,一边是“丈人来了也得撵”,日本人都要给我们开诗词大会了。但君不见,日本人用的不也是我们的汉语吗?还是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只是,我们在追求汉语的流行通俗接地气时,忽略了汉语之高雅诗意。由此,我们是要做些反思,用好自己的民族语言,让这份文化自信更有底气。
【抛出“有人”的观点,对材料加以简析,顺理成章提出文章观点,也引出下文的具体阐述。】
用好民族语言,是我们对先人智慧应有的认同与承继。无论是“青山一道同云雨”,还是有些通俗有力的民间标语,其实多是汉语言多姿多态的体现。而相比之下,那些隽永的古诗文更击中人心。不得不说,在古代,生活并不富裕,教育并不普及,但诗人们留下了无数经典名句,这些语言历久弥新,至今听来仍让人觉得美好。如果这种美感逐步钝化,我们有负于这几千年文明,也对不住苦心孤诣的先人。文化自信从那里来,不就是继往圣之绝学?
【分论点一,回溯过往,致敬古人,传承文化。从材料的标语说起,强调传承民族语言的意义。】
用好民族语言,使我们当下的表达更显深邃动人。正值疫情肆虐之际,几句古诗,不只是追求诗意和雅致,还有外国友人对严峻现况的热力支持。“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纸短情长,蕴含了对一衣带水邻邦的深重关切。这种语言所生发的力度,不是几吨赈灾物资可以比拟的。用好先人之言,而不仅靠几句大白话,有助于我们更好表达所思所想。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希望企业家着眼长远,告诫其“不畏浮远遮望眼”;欲表达中国对欧盟的支持,便提及“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时代的深沉忧虑与殷切期望,对人心的抚慰和勖勉,浓缩进古语之中,分量就足了,而语言也活了。
【分论点二,面对当今,结合现实,优化表达。思路开阔,举例典型,叙议结合,既谈了意义,又涉及怎么做,有说服力。】
用好民族语言,是我们赋予未来最好的礼物与恩泽。或许多年后,高楼大厦已坍塌,江海湖泊已干涸,功绩名利已化为尘土,然而民族语言之光却穿透历史,永不消褪。这,大概是我们留给后世子孙最好的礼物,正如前人传给我们一样。试想,多年后被高科技裹挟着长大的新青年,面对他人之艰难困苦,除了说“我挺你,老铁”,还会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吗?男女两情缱绻时,是只会一句“我喜欢你”,还是会说“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称赞别人有才,是说“你太油菜花了”,还会会说“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我想,都会说,才最好,但是后者,显然更匹配五千年历史熏陶下的华夏子民形象。
【分论点三,思索未来,着眼长远。娓娓道来,散文化的表达,体现文学积累,让文章读起来有情味。】
前人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回响,或黄钟大吕,或空谷足音。《诗经》华美,不应曲高和寡;民谚俗朴,不应走入恶俗。诚然,无论是哪种语言风格,用好才是王道。我们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代代相传,并借此,眺望更广袤的世界。用好民族语言,绝不是钻故纸堆,泥古不化。若民俗与雅乐交织,传统与现代结合,传承与创新共生,定能搭建起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我们的情感王国也不至于野草萋萋。
【古今融合,辩证说理,深入论述。】
这正是:传古人之语,品精妙之理,扬文化自信。当我们善待了民族语言,她亦将给我们丰厚回馈。无论足迹所到何处,我们都可以深情告白:美哉,汉语!
【总结全文,语言凝练,强化观点。】
三
拭去语言文字上的风尘
杨逸凡
元日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战疫”打破了冬日的温馨;但疫情如火,却也阻挡不了各方援助的善意如潮。日本援华物资上的一系列表标语在此时不禁使人眼前一亮:“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出自中国盛唐的诗篇着实应景,但感慨之余,却也应有更深的思考。
【开篇由“战疫”和“标语”引出话题。】
都说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确实不假;但在不知不觉中,能够重视并传承的人越来越少。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邻邦,萌于热土,传至我辈,切不可令其蒙尘。
【承接上文,进一步明确观点。】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之厚重,历史之悠久,传承之深远在世界版图上首屈一指,时至今日更是有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奉若珍宝。但当我们感慨于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时,可曾反思过自身的态度与做法是否合时宜。君不见,众多学子不悟语文学习要义,一味专攻数理化以致学科天平严重失衡;君不见,大学国学课程寂寥无人门可罗雀,国学精粹之传承岌岌可危。汉语言文字,这蕴含着古人情感与智慧,给予中华民族文脉力量的瑰宝正在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去。
【正反对比,联系现实,表达对汉语言文字被忽视的担忧。】
民族语言,其形势其现状令人痛心,究其根本,是汉语言文字的侵蚀,科技的飞速发展使文化与科学的天平悄然向着后者倾斜。其次,键盘敲字,碎片化传播的普及,乃至网络用语的泛滥无疑在加快着这种进程。优美书写已成过去,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但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民族的语言是先人馈赠的瑰宝,是岁月陈酿的琼浆,怎会被当做时代的糟粕而践踏抛弃,文化意识已然在每个国人的内心觉醒。正如顾城所言:“我相信这一切,只有经历埋葬,才能获得新生。”
【深入论述民族语言形势现状的根源,运用比喻、引用诗句,增添了文采。】
疫情当头,君可见,“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通俗易懂的文字蕴含着衷心的提醒与告诫;“众志成城齐努力,誓把病毒全抗击”,坚韧不拔的信念在押韵美感的衬托下显露无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古文中的言辞也于今朝绽放出了新的活力。摆脱了委婉徐迂的汉语言文字,给予了与大疫抗争的中国人民以力量,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吹响了号角,鼓舞了士气。
【列举不同类型的标语,指出汉语言的魅力。】
幸哉!汉语言已然复苏,璞玉经琢,显露光辉;宝剑砥砺,尽露锋芒!
【承上启下,情感迸发。】
“汉字听写大会”,“加大语文权重”,一时之间,在弘扬传统文化,复兴民族语言的旗帜下,“国学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揆诸于世界,汉语言同样也引领了一股浪潮:各地的孔子学院自创办以来便深受外国友人尊崇,热闹非凡;外国知名大学也纷纷开设汉语专业,学习中国文化。
【联系现实,正面举例,给人以信心和光明的前景。】
当然,赓续民族语言任重而道远,既需要思想意识的觉醒,也需要实际行动的帮衬。语言是文化传承的命脉,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擦拭去语言文字上蒙蔽的风尘,文明的精髓会熠熠生辉。
【简述办法,强化观点,照应开头,语句富有表现力。】